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经临床初诊的可疑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多模态MRI检查,并将相应多模态MRI图像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多模态下MRI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性的价值,包括常规MRI平扫、MRI的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MRI功能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肿瘤组织不同病理分级与DWI及量化指标ADC值的相关关系;对照分析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的时间-信号曲线特征,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从而可以综合分析子宫内膜癌多模态下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5例,年龄在49-79岁,平均为60.1岁,其中绝经34人,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数周或数月。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MR扫描及后处理分析,包括平扫、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弥散加权(DWI)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等。MRI检查后约2周后行手术切除治疗,并进行病理免疫组化证实,采用双盲法,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多模态MRI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分级的作用。所有病例行MRI检查前已排除禁忌症,未行内分泌及放化疗,IV期已失去手术机会,故未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结果:1、其中40例为腺癌,3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其中腺癌中高分化26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4例;腺鳞癌中高分化2例,1例中分化。2、以术后大体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其中Ia期24例(53.3%)、Ib期10例(22.2%)、II期5例(11.1%)、IIIa期4例(8.9%)、IIIb期2例(4.5%);常规平扫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0.0%,其中Ia期19例(79.2%)、Ib期7例(70%)、II期5例(100%)、IIIa期3例(75%)、IIIb期2例(100%),在I期低估了2例(4.4%),高估了7例(15.6%)。DCE-MRI联合DW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3.3%,其中Ia期22例(91.7%)、Ib期9例(90%)、II期5例(100%)、IIIa期4例(100%)、IIIb期2例(100%);在I期低估了1例(2.2%),高估了2例(4.4%)。3、子宫内膜癌中高分化28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4例,相应的ADC值(10-3mm2/s)及r ADC值不同,分别为:高分化(0.956±0.010;0.854±0.009)、中分化(0.917±0.077;0.818±0.069)、低分化(0.733±0.109;0.654±0.097)。肿瘤的分化程度与其ADC值呈正相关关系。在中、低及高、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5例子宫内膜癌TIC曲线中I型者31例,II型12例,III型2例,无IV型;正常子宫肌层TIC曲线中III型者40,II型者4例,I型者1例。其中43例曲线中各期D值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其中除外30s的五期的D值及及E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s的D值及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子宫内膜癌TTP在(50±10)s。2例子宫内膜癌呈III型曲线,其相应D值、ER及TTP与正常肌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CE-MRI联合DWI相比常规平扫可以准确的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累及肌层深度,从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对鉴别Ia与Ib期效果显著。2、DWI的量化指标ADC值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在高、低及中、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中分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组间数值仍存在少量重叠,因此对于鉴别不同病理分级有较大价值。3、TIC曲线可以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强化特征,并且与正常肌层及良性病灶曲线形成对比,可以初步反应其血流动力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