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参与资源分配的能力被市场或政策恶化。改善农民参与资源分配能力的努力都集中在如何“开源”,而在保证财富顺利进入农村并且留存下来却缺少制度安排。农民参与资源分配的能力被市场或政策恶化的倾向并没有被纠正过来,农民生存发展的困境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疏通财富通道,保证财富留存下来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并且,因其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的功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和谐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个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等都亟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予以支撑。但是,四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覆盖面窄、保障能力不足、筹资乏力、管理机制不顺等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无力发挥其对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有的积极作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上存在制约因素。四川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制约了政府财政的支持能力、农民缴费能力以及建设模式的选择。其次是政治上,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上各级政府同相关政府及辖区农民不断展开博弈。其结果是农村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第三是制度设计不当。对社会保障制度供给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有力的筹资方案,更没有权威的法制保障实施。针对上述原因,并结合各国外经验,文章首先重新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作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认为,推进四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遵循从四川省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为目的,根据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性质,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总体思路,坚持“起点合理、发展适度”和“体系协调、重点突出”两个原则,强化政府、社会、农民、市场和法治五种力量。对具体的制度构建,本文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建成两个层次的保障模式。第一层次是国家农民养老保险。这一层次的目的是满足老年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层次由各地地方政府建立,以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保障需要。但政府在这一层次中不再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坚持现有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可及性。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建立“强制入合制度”、家庭帐户和统筹帐户相结合模式以及医疗券制度,以整合社会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可及性。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以最低生活保障建设为重点,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力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是整合现有资源,明确政府和社会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供给上的分工,采取措施,激励民间资本介入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供给,政府资金逐步从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撤出以重点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四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建设目标,整体规划,与小康建设目标的协调等等。这些都是笔者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