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幽梦影》中哲学文化思想再现的生态翻译学阐释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态视角出发,翻译研究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类行为。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的真谛在于关注‘生态’、‘生命’和‘生存’;在于保持文本生态的平衡和关注原文的生命在译语环境中的生存和长存;在于译者在特定翻译生态中的生存与发展;在于保持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的稳定、协调、平衡、和谐。中国传统思想讲“性道之学”(人性与道的认知),西方谈“哲学”,二者表述不同,实质内涵却彼此想通,即都论对智慧的追求。隶属“性道之学”的儒道之说,同西方“哲学”一样,具“哲学”个性的同时,致力解决康德提出的四大问题,即“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儒道作为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张潮,清代诗人、词人、亦称哲人不为过。其著作中惟《幽梦影》,仅219则短句,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思、脱俗的境界及译者林语堂巧妙贴切的阐释最广为人知。自《幽梦影》问世以来,学界对其译本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对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及这些哲学思想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与存活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空白。本文运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以林语堂英译《幽梦影》译本为研究对象,描述性翻译为方法,讨论分析了《幽梦影》中所反映的哲学思想的转化、生存及再现问题。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翻译过程被定义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及对译本的适应性选择。林语堂凭借对儒道哲学的深刻理解,个人哲学的升华及其双语,双语文化的驾驭能力,实现了翻译生态学视角下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另外,他通过对原文的三维转化(文化维,交际维及语言维)成功实现了对译本的适应性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林语堂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以较高的适应选择整合度实现了《幽梦影》所现哲思的转化、生存与再现。通过对原文本与译本及作者和译者的对比分析得出:(1)根据“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译者的个人哲学及个人能力均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然适则生存,存则发展,这为译作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亦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的过程。具体到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通过对译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化,使得《幽梦影》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传播并得以长存。(3)林语堂实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同时,对译本做出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这样的“适应”与“选择”有助于译本《幽梦影》以较高的适应选择整合度实现其所现哲思的转化、生存及再现。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部分分别对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以及林语堂英译《幽梦影》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林语堂及其译本的研究做了系统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此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中,作者对本论文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进行介绍阐述。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研究《幽梦影》所现哲学思想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转化、生存及再现问题。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简要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和局限性。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某水泥厂提出的科研课题并考虑了某地气候特点,挑选影响水泥的主要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出厂水泥标号的一种判别和预报方法,通过生产实际的反复验证和实际应用,证明
在社会冲突中,负向社会情绪充当着暴力行为的驱动力,负向社会情绪源于现实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个体切身感受形成情绪的记忆,在正常的新陈代谢途径受阻后不断累积,遇到偶发事件
本文在测度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工业结构变迁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VAR模型对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无排卵性功血)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危急重症和难治性疾病。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各有缺陷,即使中西医结合如治不得法也常使出血难止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 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66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家谱,亦称谱、族谱、宗谱、世谱、家乘、谱牒等,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