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作为景区基础服务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引导游客路径规划、提升游客游玩体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对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目前,关于导向标识系统的研究多集中在要素设计、系统规划方面,而对导向标识系统的评价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是从人体工程学、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游客最根本的寻路需求,定性评价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并且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关于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现行评价标准的界定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本文从游客寻路行为出发,针对目前景区导向标识系统评价的问题开展了研究,以构建一套合理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系统分析总结了导向标识系统、游客寻路行为、游览规划路线三方面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导向标识系统的定义、分类及设置原则,阐述了寻路的起源、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导向标识系统设置和寻路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论述游客旅游线路的定义、空间模式及影响其空间选择的因素,对旅游线路和寻路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后面的建模和寻路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2)通过调查问卷,总结了游客寻路行为特性。从寻路过程出发,对游客及导向标识进行抽象,构建游客对导向标识的认知库,以及和导向标识系统相互作用的移动行为规则库,进而根据寻路行为和导向标识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游客寻路行为模型,该模型是评价导向标识的核心。按照寻路过程,游客寻路行为模型被划分为信息感知阶段、路径规划阶段、行为移动阶段,并分别进行了描述。(3)分析游客规划游览路线的影响因素,建立规划路线生成算法,随机生成游客规划线路。在此基础上,从游览需求和非游览需求两个方面,实现了基于规划路线的游客综合寻路算法。另外,根据导向标识系统和寻路行为之间的关系,从提高游客空间认知和寻路效率的角度,构建了基于游客寻路行为的点、线、面三个层次的导向标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明孝陵景区为例,对景区中的导向标识系统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有效,提出的指标体系能合理的评价现有导向标识系统,对其空间布局、内容等设置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改善了游客的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