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重点功能区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正在推动着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的改变。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在变化的环境中优化管理,有效配置资源,提升自然保护区价值。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f Bilogical Diversity,CBD)第十次缔约国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发展适应性管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解决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就气候变化对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气候变化对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选取了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5种两栖动物,基于当前和2050年的19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对其在广西范围内适宜分布区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5种两栖动物2050年适宜分布区面积均较当前有大幅度增加,适宜分布区面积平均变化率为78.36%,适宜分布区平均海拔升高7.76m;模型计算贡献率平均值最大的3个环境变量依次为最暖季平均温(26%)、最暖月最高温(17.32%)和气温年范围(12.08%),温度变化较降水变化对5种两栖动物影响更显著;右江河谷地带是两栖动物迁移、扩散的重要区域,需要关注这些物种的保护,而且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考虑对策。基于问卷调查对广西原林业系统的48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结果表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均感受到了温度、降水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升高的事实;降水量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持久性最为显著;极端气候事件对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冰冻雨雪、洪涝和台风是损毁基础设施最主要的3种极端气候类型,受影响对象与极端气候类型直接相关;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影响较大的极端气候事件类型包括冰冻雨雪、洪涝、干旱和台风,主要受影响的生产活动包括养殖、种植和捕捞;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需求差异显著,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基础设施需求强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注重适应技术提升。(2)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基于39个动植物物种和39类优先保护植被类型分布数据使用Marxan模型识别了桂东北、大瑶山-大桂山区、桂西北、九万山、桂西南、大明山和十万大山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9.01万km2,约为广西国土面积(23.76万km2)的37.9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以喀斯特,喀斯特向土山过渡地貌为主,气候变化影响下脆弱性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自然保护区65处1.12万km2,仅占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的12.43%,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难以满足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需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的适宜生境将发生变化并突破现有自然保护区边界的范畴,仅依靠现有自然保护区在将来难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群、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方法。(3)广西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基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WCPA)评估框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oo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on Climate Change,MEATMACC),并使用该工具和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ETT)对5个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GEF)项目和作为参照的7个典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76.4分)明显高于非项目自然保护区得分(49.7分),实施GEF项目自然保护区与未实施GEF项目的自然保护区6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3),初始时间管理有效性非6年后管理有效性决定性因素(F=56.585,P=0);METT中规划(P=0.003)和过程(P=0)两个要素首末两个时间点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资金充足且管理科学的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可以在短期(≤6年)内显著提升,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优先开展规划和过程两个要素的管理活动;自然保护区MEATMACC平均分(63分)明显高于METT(52.8分),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ETT得分无显著差异(t=2.202,df=10,P=0.052),但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EATMACC得分差异极显著(t=4.747,df=10,P=0.001),说明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较常规管理有效性低,常规管理有效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在减缓和适应气候管理方面也可能存在短板。两评估工具得分率呈线性相关且差异不显著(r=0.668,P=0.018);两评估工具背景(P=0)、规划(P=0)与影响(P=0)3要素得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自然保护区常规管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相似性高,但加强背景、规划和影响3个要素的管理活动有助于自然保护区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