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随即在校园出现,并且据统计这一弱势群体在各地区、各高校的数字比例近几年攀高不下,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由此带来管理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贫困生的现行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了某些弊端。本文在充分分析高校贫困生生存态势的基础上,对高校贫困生现行管理模式进行了再审视,论证了加强高校贫困生管理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高校贫困生管理机制的新建议。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高校贫困生管理研究述评”。文中首先对“高校贫困生”概念作了界定说明。然后结合学术界有关观点,从“人权观”、“效率与公平观”等角度对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了述评。同时列析了目前国内外高校贫困生管理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高校贫困生的现状描述”。文章重点从高校贫困生的产生、规模和特征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改革以来,保证了教育消费和教育投资的公平,但同时又确实存在着接受教育能力的不公平,偏高的高校收费和偏低的家庭收入,事实上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负担,收费政策的改革成为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扩招和学费的上涨,高校贫困生数量近几年已成规模化,并且数量逐年在增加。据统计,仅全国公办普通高校目前就有贫困生超过20%,人数逼近300万。从规模分布上看,出现“农村多城市少”、“西部多东部少”、“冷专业多热专业少”、“低年级多高年级少”等特点。从弱势群体的内涵分析,高校贫困生群体呈现出贫困性、弱势性和脆弱性三个结构特征。高校贫困生的生存态势已经相当严峻,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第三部分“对当前高校贫困生管理体制的审视”。近几年,大多数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管理政策体制,并且已初见成效。然而,有许多院校在多元化高校贫困生管理体制的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许些不足。诸如:高校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勤、补、免”政策力不从心,助学奖学金显少;国家助学贷款的救济力度还不足;诚信缺失,还贷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救助方面还欠到位;学生对资助管理体制满意度低等。第四部分“高校贫困生管理研究价值分析”。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教育公平观、区域及城乡发展平衡观、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观等方面论述了完善高校贫困生管理政策的必要性。并就高校贫困生管理政策模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对规范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管理予以启示。第五部分是“对完善高校贫困生管理机制的思考”。美国学者托马斯在其专著《政策执行过程中》中指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因素有四方面,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文章从高校贫困生管理政策体系的完善、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管理目标群体的设定及管理环境的优化等几方面详尽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建议。作者认为,优化高校贫困生管理政策体系,应建立资助为主、自助为本、扶助为辅、救助为补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完整的“四助”网络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繁琐而具体,建立健全管理工作组织机构是基础,作者以山东大学为例演示了可行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组织机构模式。群体目标的准确界定是做好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关键。高校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其家庭支撑,因此高校贫困生的“贫困”认定也应主要依据其家庭支持情况。高校贫困生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规范贫困生的动态管理档案建设。作者结合山东大学对贫困生的具体管理措施和个人观点,理想设计了“高校贫困生界定”信息管理子模块。最后,作者认为应着重从管理过程、管理财务和管理效能上完善高校贫困生管理监督机制。近年来,山东大学十分重视贫困生的管理工作。本文重点结合山东大学对贫困生管理的一些做法,集调研、论述、资料为一体,力求增进人们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建立高校贫困生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激励寒门学子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