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EMS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力学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精度高、集成化等特点,是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智能引信等系统中的关键基础元器件,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领域。高性能、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是近年来MEMS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光效应的新原理、新结构MEMS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喇曼-奈斯声光衍射的声光移频特性,使该新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相比于传统悬臂梁式SAW加速度传感器具有显著的提升。论文重点开展了相应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研究了SAW在硅基ZnO-SiO2-Si多层结构中传输的递归渐进(RAM)模型、SAW在ST石英中传输的耦合模(COM)模型,突破了满足喇曼-奈斯衍射条件的SAW谐振器的设计、ST石英的三维体加工与多层薄膜的制备及图形化兼容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制出的Ⅰ型和Ⅱ型原理样机量程01g、灵敏度分别为:8.32kHz/g和16.29kHz/g、非线性误差分别为2.2%和2.3%、分辨率分别为5.6×10-4g和4.7×10-4g。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①研究分析了基于声学原理的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新结构,确定了传感器研究的总体方案;②阐述了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搭建了宏模型原理验证系统;基于递归渐进法分析了SAW在ZnO-SiO2-Si多层结构中的传输特性,发现基于ZnO压电薄膜的硅基ZnO-SiO2-Si结构不适用于本论文提出的声光MEMS加速度传感器,选择ST石英基片为基底,建立了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计算模型,估算灵敏度约为60150KHz/g;③基于耦合模理论,结合P矩阵法对SAW谐振器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优化了满足喇曼-奈斯衍射要求的SAW谐振器结构参数;基于有效折射率法设计了埋入式SiO2单模矩形光波导、以及基于Al膜包覆型波导的TE0模波导偏振器,设计了不同结构的衍射区锥形波导及波导反射镜;完成了悬臂梁的结构设计,并利用COMSOL软件对设计的悬臂梁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④基于实验室的MEMS加工工艺平台,设计了传感器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光刻掩膜版图,突破了先刻蚀石英片,制作出悬臂梁微结构,再制作IDT、光波导等微结构的单芯片集成兼容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原理样机;⑤研制了基于集成放大器的闭环正反馈振荡电路,搭建了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平台;在01g范围内分别测试了Ⅰ型和Ⅱ型原理样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样机灵敏度分别为8.32kHz/g和16.29kHz/g、非线性误差分别为2.2%和2.3%、分辨率分别为5.6×10-4g和4.7×10-4g。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
随着PC互联网的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在这种信息化浪潮中,餐饮行业也随之不断优化。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等公司推出外卖、在线订座、优惠券、美食查询等服务。然
珩磨工艺是磨削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精加工的一种高效加工方法,主要用于孔的精整加工。作为珩磨机上安装油石的切削工具,珩磨头主要由磨头体、锥体类零件、顶杆类零件以及油
<正>1引言2009年9月,河南省电力公司承担了"安全接入平台及移动办公终端的开发与研制"课题,该课题是在国网安全接人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安全终端的防护问题,并与安全接人平台一
会议
起重机滑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起重机所工作的领域,起重机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工程设备之一,发电厂、核电、码头、水利、隧道、桥梁、石化、冶金、建筑等行业需求巨大。随着我国冶
“以大观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透视特征,其中所蕴含的不止是对于“大”“小”比例上的宏观微观对比,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绘画视角中的反映。“以大观小”是超越具体事
随着制造业中产品向微小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对零件的尺寸精度以及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在产品需求爆发式增长而传统加工技术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的背景下,材料以
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扎实基础,但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真正解决电子政务的发展问题,
"混合"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两种物体的混合或组合",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可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需求,较低的燃油耗用量,并显著减少废气排放。最常见的混合动力技术是电动和
论文在对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纤维混凝土单层衬砌隧道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