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进程高速前进的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形态,其内在原因和机制也变得更难以捉摸。早期研究所侧重的视角和方法可能已无法很完整地解释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基于此,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从以分工为代表的中间需求视角和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供给视角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作为分析框架,利用超边际分析法探讨分析分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演变机制,然后据此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的面临的特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在理论分析层面上,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和分工理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相对于资源配置,分工组织问题天然的成为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一个更好的研究视角。随后利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产业结构升级数据指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具有纵向演进的一般性和横向演进的多样性。最后在分析现有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发现,虽然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处理已经十分完善,但既有的理论模型在解释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时大多采用的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样常常会为此而得出一些不太符合现实的结论,因此我们尝试在考虑内生化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分工与技术进步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一、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依赖关系,而是存在着门槛值,这个门槛值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二、跨越门槛值之后,分工显著促进了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即分工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三、跨越门槛值之后,分工显著促进了研发市场的形成,因此分工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四、技术进步对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在实证分析层面上,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综合运用了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和计量分析模型。运用多元统计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指标(或者指标体系)对分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作出系统的量化描述。而运用计量分析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我们在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命题。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分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并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非线性影响和交互影响,这和我们利用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得益于计量技术的完善,我们能得出更为丰富的经济涵义:一、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在总体来看具有倒U型关系,但如果分成内陆和沿海地区来看,内陆地区更多的表现为倒U型,而沿海地区更多的表现为U型关系;二、总体来看分工与技术进步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一良好互动关系在内陆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在沿海地区表现的并不明显;三、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强于分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 最后,在结论段,我们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产业结构升级迟滞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思路应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进而带动技术进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围绕这一思路,我们从产业内分工演进、产业间分工演进和市场间分工演进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分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