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纳沙门菌多重耐药形成机制及其致病性研究

来源 :王学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不仅给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人类的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水平上对2012~2017年在江苏省分离的沙门菌菌株进行耐药性系统研究,确定主要的流行克隆及传播规律。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并基于生物信息分析,对近年来流行的印第安纳沙门菌(S.Indiana)的分子特征(耐药基因、毒力因子、金属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等)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1类整合子与S.Indiana多重耐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S.Indiana多重耐药形成机制。另外,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系统评价了S.Indiana流行菌株的致病性。1.不同来源沙门菌的分型和耐药性分析本研究对江苏省2012~2017年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中从动物(猪、鸡)和人群(健康人群及食源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到的254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耐药基因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聚类分析以及1类整合子的检测等,研究沙门菌在动物与人之间的流行状况,发现主要分子流行克隆及传播规律。对254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型后发现,主要分为9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分离率(37.01%,94/254)最高,其次是S.Indiana(18.90%,48/254)和德尔卑沙门菌(S.Derby)(14.17%,36/254)。动物源沙门菌分离株中以S.Enteritidis(38.38%,71/185)和 S.Indiana(25.41%,47/185)最多,其中鸡源沙门菌以 S.Enteritidis(53.79%,71/132)和S.Indiana(34.09%,45/132)为主;猪源中则以S.Derby(52.83%,28/53)为主。人源沙门菌以S.Enteritidis(33.33%,23/69)和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27.54%,19/69)为主,仅有1株S.Indiana分离自食源性疾病患者。利用MLST分型方法,254株沙门菌可以分为19个ST型,ST11、ST17、ST40与ST19占比最高,其中S.Indiana均属于ST17。对254株沙门菌ST型聚类分析及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其主要分为5个主要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s),即CC11、CC17、CC19、CC40和CC68。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耐药性最为严重的血清型为 S.Indiana,其次为 S.Enteritidis,多数 S.Indiana 菌株为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利用PCR方法进一步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多数耐药基因均可以在S.Indiana中检测到,尤其以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依次为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和甲氧苄胺类耐药基因。多数S.Indiana携带如下耐药基因簇:blaCTX-M(and/or blaOXA-1-like+blaTEM-1-like),sul1,aacC4,aac(6’)-Ib,floR 和 dfrA17。1类整合子的检测结果表明,22.83%(58/254)的沙门菌菌株为阳性,尤其以S.Indiana中1类整合子的阳性率最高,为64.58%(31/48),其次为汤卜逊沙门菌(S.Thompson),为44.44%(4/9)。以上结果表明,S.Indiana已经成为鸡源沙门菌中分离率第二高的菌株,绝大多数具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性,且多数菌株携带1类整合子及大量的耐药基因。2.印第安纳沙门菌多重耐药形成机制本研究选取了 6株S.Indiana菌株,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完整核苷酸序列,分析其耐药基因、金属抗性基因、毒力因子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等,并对其染色体和质粒进行共线性及进化分析,探究并验证其多重耐药的机制。结果表明,多数S.Indiana携带11~22个耐药基因,其大质粒中携带大量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和耐药基因。S.Indiana 222菌株中大质粒大小为308.6kb,携带8类19种共22个耐药基因,是目前发现携带耐药基因最多的质粒。多数S.Indiana携带10种左右不同的转座子,有些菌株甚至还携带大量编码转座酶的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多数沙门菌携带8~10碲抗性基因,除此之外,S.Indiana分离株还携带汞、铜、银抗性基因,并且这些金属抗性基因多分布于质粒整合子两侧,推测这很有可能与S.Indiana获得大量耐药基因具有多重耐药表型相关。6株S.Indiana核苷酸序列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质粒的共线性较弱,存在大量的基因重排、倒位及基因片段的缺失现象,这表明6株S.Indiana的质粒均经历过频繁的重组以获得大量耐药基因。在高通量测序结果首次发现S.Indiana中还存在一种只有699 bp的整合酶,与intI1具有67.06%的核苷酸同源性,将其命名为intI1-15。通过体外整合系统比较两种整合酶整合功能,结果发现intI1-15整合酶具有整合耐药基因的功能,但其整合频率显著低于intI1整合酶的整合频率,但对于S.Indiana来说携带两种类型的整合酶拓宽了其抗性基因获得的途径,有利于其多重耐药性的形成。S.Indiana和非S.Indiana的耐药基因与1类整合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Indiana中的耐药基因与1类整合子呈极强相关性,而其他血清型则为弱相关。同时质粒接合转移实验表明携带整合子的受体菌株的接合转移频率显著高于无整合子的受体菌株。综上表明,S.Indiana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在S.Indiana中存在迄今为止携带耐药基因最多的质粒,同时S.Indiana中存在两种整合酶,推测这是其多重耐药形成的主要原因。3.印第安纳沙门菌致病性的系统性评价S.Indiana携带大量耐药基因,存在扩散到人类的潜在风险。本研究通过其他血清型沙门菌与新流行S.Indiana菌株比较,利用体内和体外试验,系统性地研究S.Indiana的致病性。我们观察了口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S.Indiana、S.Thompson、S.Enteritidis和S.Typhimurium)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了小鼠急性口服毒性试验,使用改良寇氏法确定了沙门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四种血清型的沙门菌均可引起小鼠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其病变包括肝脏表面不同程度的白色坏死灶,肠道鼓气充盈及其内容物呈淡黄色粘液状。在肝脏病理切片中观察到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凝血坏死和出血等组织病理学变化;肠绒毛均变短脱落,粘膜下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其粘膜上皮细胞呈现变性、坏死和脱落,肠绒毛缩短且不完整。其中S.Indiana造成的病变较轻,S.Typhimurium和S.Enteritidis最为严重。大部分S.Indiana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约为105 CFU/mL,是S.Enteritidis与S.Typhimurium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在模拟胃肠液的连续培养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定沙门菌对小鼠肠上皮原代细胞(IECs)的粘附作用,采用CFU计数法测定沙门菌对小鼠肠上皮原代细胞(IECs)、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RAW264.7)细胞和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的粘附和侵袭性以及胞内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多数S.Indiana粘附、侵袭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血清型,且在细胞内的增殖趋势与粘附于细胞表面和侵入细胞内部的细菌数量呈正相关。然而个别菌株,比如S.Indiana 222分离株粘附于IECs细胞及Caco-2细胞表面和侵入细胞内部的细菌数量在11株沙门菌分离株中都是最少的,但其在细胞内增殖速率却最快,这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与其他血清型的沙门菌相比,S.Indiana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能够引起肝脏和肠道的病理变化,但其致病性低于其他血清型沙门菌。综上,S.Indiana分离率仅次于S.Enteritidis,鸡是其主要来源,但在人群中也偶有分离到。S.Indiana是一种对多数抗菌药具有抗性的多重耐药(MDR)菌株。S.Indiana中存在目前携带耐药基因最多的质粒,且S.Indiana携带一种新发现的整合酶,加速其多重耐药性的形成。S.Indiana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虽然其致病力低于其他血清型沙门菌,但由于其具有传播到人的风险,因此需加强对S.Indiana的监测及防控。
其他文献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负荷日益严重。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虽然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快速路交织区内交通流的复杂性,仍然容易形成阻塞。因此,对快速路交织区交通运行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城市快速路交织区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采集了实际交通流运行数据,在对城市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快速路交织区仿真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情景下交织区交通运行状况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逐渐演化出具有特殊功能的表界面微纳结构,这些跨尺度复合结构赋予生物不同特性,例如荷叶具有“两面神(Janus)”润湿特性(上表面超疏水,下表面超亲水),而使荷叶能够稳定漂浮在水面上;叶片气孔能够对光照强度的大小做出开孔/闭孔自适应行为,从而调谐其内部物质交换。师法自然,研究人员受这些生物特性的启发,提出了仿生Janus锥孔超浸润膜和多孔门控膜,并初步探究了仿
随着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语音是人类交流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随着智能设备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使机器去理解人类表达的情感变得尤为重要。语音情感识别成为语音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情感识别模型作为近年语音情感识别的主流模型同样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语音情感识别系统存在着情感识别率较低,情感特征不明晰的问题。而如
心理学普遍被认为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和认知过程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解决人类的问题的作用不可小觑。探究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自我以及社会发展的本质。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英国励志演讲家格雷戈·麦吉沃恩(Greg Mc Keown)的《毫不费力:以较容易的方式做最重要的事情》(Effortless:Make It Easier to Do What Matters Most)一书的第一
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文字、图像、符号等多元视觉元素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表情包”作为同时调用多种视觉元素进行表情、体态、动作模拟,最终完成信息传递的视觉性符号,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已逐渐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通过在表情包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元素,网络表情包在生动个人信息表达方式时,还能承载着文化传播、城市宣传等功能,在年轻群体中深受喜爱。但目前地域性
量子多体问题是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数值计算在探究量子多体问题中一直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量子多体波函数的希尔伯特空间随着系统增大呈指数增长,目前我们只能严格地表示和模拟较小系统的量子多体态。另一方面,量子蒙特卡罗方法可以高效地解决一些量子多体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有阻挫的系统和费米子系统会存在符号问题。总体而言,对于多数量子多体问题,我们一般只能利用基于变分的方法来解决。随
利用不同类型地球物理数据通过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建立准确可靠的地下介质模型对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演化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对地下模型空间的采样有限,而且对地下介质结构的敏感范围不同,导致同一地区不同的地球物理模型存在差异。但是真实的地球只有一个,为了减少地球物理反演的非唯一性,获得更加准确的地球物理模型,本论文发展了多种类型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将其应用到中国不同地区进行
背景:在中国太行山脉走形的省份和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势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基因易感性,造成高于普通人群的食管癌发生率,其中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最多见。发生食管癌后,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吞咽困难,以粗硬质食物为著。吞咽时伴有胸骨后的烧灼感,多数患者会呕吐半透明的粘稠分泌物。食管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易通过门静脉转
学位
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微生物CO2固定有望缓解全球变暖并可持续地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其他化学品。辅因子NADH和NADPH是微生物固定CO2并合成化合物中必不可少的还原力。如何操纵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并增加细胞内NAD(P)H的可用性成为了微生物CO2固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本研究使用体外电合成技术和体内表达酶促途径的结合策略,以化能自养微生物罗尔斯通氏菌为底盘细胞,设计了一个增强NAD(P)H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