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是上市公司的三大核心财务决策。利润分配决策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国外通常会选择现金股利作为分配方式,且支付率较高、股利政策的稳定性较高,而我国通常会选择送转股作为分配方式,且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也不太理想。“高送转”的本质是所有者权益内部的转换,并不会改变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或其盈利能力。但是近年来,“高送转”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热点,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追捧。“高送转”是中报、年报公布期间的炒作热点,往往能得到市场的积极反应。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那些成长性好、业绩佳的公司才会实施“高送转”,然而不少微利,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也实施了“高送转”。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后,大股东大量减持,使股价在预案公告日后大跌,中小投资者被套牢。上市公司“高送转”预案公告日前后是否存在超额收益?上市公司“高送转”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着利益输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选取2007-2017年报以及2008-2018中报期间,沪深两市实施送股转增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全样本的短期市场效应进行研究,然后将样本分为“高送转”组和普通送转组考察各自的短期市场效应。全样本在预案公告日前的第20个交易日到预案公告日后的第20个交易日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为2.86%。事件窗口[-20,0]、[-10,0]、[-5,0]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逐渐降低;事件窗口[0,5]、[0,10]、[0,20]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逐渐增加。将样本分为“高送转”组和普通送转组后,可以发现实施“高送转”的上市公司在预案公告日前的第20个交易日到预案公告日后的第20个交易日的时间窗口内存在显著的公告效应,且实施“高送转”的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要远远高于实施普通送转的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其次,运用面板二元离散Logit模型对“高送转”的动因进行研究,验证利益输送动机、流动性理论、股本扩张假说、信号传递理论在我国是否成立。在对沪深A股的回归中发现:利润分配预案前后一段时间有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高送转”,即利益输送动机成立;股票价格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高送转”,即流动性理论成立;股本较小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高送转”,即股本扩张假说成立;成长性越好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高送转”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利好信息,即信号传递理论成立;当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时,内部人倾向于减持股票;且内部人减持比例随着送转比例的提高而上升。最后,本文从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