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调查研究乾县试区社会经济及自然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试区课题组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本人在流域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土地评价等理论和应用方面所作的初步探讨工作,研究了区域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技术;开发了适用于乾县试区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数据源,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价作了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GIS软件(ARC/INFO、ArcView)与Visual Foxpro为基础平台,绘制完成土地资源的系列图,包括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坡度图、土壤有机质图等基础专题图件,结合以前的工作成果,构筑土地资源的空间本底数据库;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基础单元图斑,采用属性表操作的方法获取基础单元图斑的专题属性信息,结合社会经济属性信息,建立属性数据库;以空间本底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矢量叠加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系列图,包括土地利用、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等动态变化图。 2.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以Visual Foxpro为基础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设计建立了小流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LRDMIS)。该系统由从上而下的模块结构组成,扩充性强,是用户获取乾县试区土地资源动态信息的良好数据源。系统数据处理功能完整,可随时进行数据的更新与编辑,主要功能包括:属性数据的浏览与录入、空间数据库的查看与图形处理、数据库编辑、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相关专家知识的补充。系统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充性等特点。 3.以LRDMIS为信息源,对信息系统中GIS与专业模型的结合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了监测,应用景观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类型的数量与质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试区土地质量分等定级,为试区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技术支撑体系。 4.监测结果表明,在1990—1995年间,乾县试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果园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着时空变化,年均变化速度为16.79%,其中耕地与草地分别减少8.40%与2.55%,而园地与林地分别增加了7.43%与2.29%;土地利用转换方式以耕地、草地转为园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68.43公顷转为果园,5.74公顷转为林地,19.19公顷天然草地转为林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表明,试区土地结构复杂,地形破碎,土地类型繁多,面积差异悬殊,其中台塬地类占总面积的77.36%,占优势地位;平坦条田的分布较广较细碎,出现频率最高;沟坡地类是最复杂、最破碎的类型。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试区土地质量总体不太高,适于种植业发展且能持续利用的一级地很少,仅占0.38%,有一定因素限制需要改造措施的二、三级地较多,占71.85%,有较多限制因素的四至七级地共占27.77%。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该区发展农业生产,控制水上流失所应采取的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