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相继涌向城市,而在农村则留下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孤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性的存在,是中国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产物”。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曾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盲点,但又是无法回绕的重要课题,而今其道德情感问题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群体性研究层面的关键学术增长点之一。挖掘和消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问题,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实现其全面发展,乃至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迪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是一项复合型的课题,其涉及到儿童、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等多个研究分支,且整个研究依存于所处的情境与对象的特性。其中,研究情境为“亲子分离”状况,而对象的特性则为“具备一定道德认知的农村儿童”。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庞大,地域分布复杂,自身社会化发展的问题相继凸显,从而影响了其情感的生成与发展。从核心概念角度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是指,主体之道德与情感交融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即,处于“亲子分离”状况达半年以上,且“具备了一定道德认知的农村儿童”,在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来适应道德性活动的过程中,自身所能体验到的一种内心感受和情绪反应。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道德情感主要涵括自我认知感、同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维度的内容,并常常表现出功利性、内隐性、矛盾性等消极特性。道德情感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其联系着“知、行”两大功能,并与之合力推动人性的发展。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经历了“情动——感受”、“体验——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进而各阶段被整合后,其道德情感即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意义。事实上,该群体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诸多因素,如,农村社会的文化环境世俗化,教育目的功利性,父母榜样示范作用缺位,思维形式固化,社会认知的否定性倾向等等。为了培育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教育者可以尝试以人的社会化、主体性、及全面发展三大相关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消减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生成的困境角度,来寻索针对性的突破路径。当然,探寻科学的、具体的培育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将“境、理、情、行”四种育情法深化至整个培育过程中,方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情感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