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悲剧主题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f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与乔伊斯、沃尔夫、劳伦斯一起,均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她对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短篇小说的创新,她将现代主义特色完美演绎于短篇小说领域,以其细腻、轻盈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广大读者,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长期以来,曼斯菲尔德和她的作品一直成为国内外人们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不过大多数评论家们聚焦在女作家的写作技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方面,而对她作品主题的研究不多,且仅限于从女性主题的角度去探讨。本文则以女作家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为基础,分析其短篇小说中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典型人物及其关系,来揭示其中暗含的具有悲剧性色彩或负面意义的主题,作为对曼斯菲尔德研究的有益补充。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曼斯菲尔德一些新西兰故事中的儿童形象,揭示了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疏远及对立,并描述出他们被家庭冷落和放逐的境遇。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总是被忽视,享受不到父母的真心关爱,甚至受到不公正地对待。惧怕心理使他们难以与父母沟通,因而总是远远避开。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有过暂时的和解,然而他们之间的疏离和爱恨交织的关系却是永远的、绝对的。同时,他们又是独立的,尽管畏惧父权,但流露出的反叛性却不容忽视。 第二章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求职女》和《罗莎贝尔惊梦记》中年轻的女主人公形象,展示了她们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只身闯世界时经受的种种磨难。在这个冷酷的父权社会中,她们是脆弱的,是社会的牺牲品,无人问津,也无处交流。另外,她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使得她们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求生之路变得尤为坎坷。在这个缺乏安全感和充满危险的世界上,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只能在梦中才能找到片刻的慰籍。 第三章以对《稚气可掬、但出自天然》、《莳萝泡菜》、《我不会说法语》等短篇小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讨论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幻灭的爱情主题,并暗示出她消极的爱情观。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都曾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和期盼,并感受过那份幸福。然而,梦幻般的爱情是不真实的、不可靠的,充满谎言的爱情也不会长久。自私、虚伪、无情和不负责任只会使爱情经不住考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只会使人的美好憧憬破灭,并意识到生活的残酷与可怕。故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读者所看到的永远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 第四章剖析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不谐和、失败的婚姻关系,同时她对婚姻所持的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也通过《陌生人》、《时髦婚姻》和《没有脾气的男人》等短篇显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幸福和谐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总是在精神上格格不入,且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理解;他们一味地追求着个人享乐和自由,而把家庭、亲人和责任感统统抛掷脑后;维系着的婚姻已名存实亡,夫妻形同陌路,剩下的只有隔阂、疏远、甚至背叛了。 第五章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的后期作品《苍蝇》、《巴克妈妈的一生》和《已故中校的女儿》,揭示了其中暗含的绝望和死亡主题。主人公们啜饮着那份凄凉和孤独,生活在死亡的阴影里,内心的惧怕和痛楚无处诉说、也无法摆脱。流逝的岁月带走了他们的全部希望和勇气,生活中的创伤和打击无情地摧垮了他们的精神,把他们推入绝望的深渊。他们的心己死,感觉己麻木,只剩下一副空空的躯壳,更无力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了,只得在痛苦的煎熬中了此残生。显然,这一主题与女作家的后期生活有关。在她看来,生活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其作品中也难免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 总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主题带有明显的悲剧性或消极色彩。这不仅与她短暂而坎坷的个人经历有关,而且也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她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本质和境遇,暗示了战争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并反映了人际的隔膜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渗透;同时,女作家的人生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也通过她的作品表现出来。可以说,就曼斯菲尔德小说主题的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作者其人及其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都是有所助益的。
其他文献
广告伴随着商品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广告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普及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言语类型,它的出现和发展变化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世界剧坛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奥尼尔和他的剧作,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备受世人关注。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共写了五十部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党章》对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唯一的宗
“客观报道”是中外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它是一种理念,有人仅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手法,更有人从根本上怀疑它的存在。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
报纸言论版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西方修辞学研究者的兴趣。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言论环境中。在西方社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文体大师之一。多年来,他的唯美思想、他的道德意识、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一
翻译是一种符号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必然会涉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比分析活动。双语之间的比较与对比研究可以为建立更科学有效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供依据。句法是语言的一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以文学翻译过程为线索,研究各种文化因素与文学翻译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论文的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化的定义、结构,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