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MSCs)在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治疗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组实验属于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2011年10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肾移植患者352例,将术后出现肝损害患者69例随机分为脐带MSCs+常规保肝药组和单纯常规保肝药(易复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两组,分组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其中女性30例,男性39例,年龄18-55岁,平均39.3岁。原发疾病中,高血压肾动脉硬化17例,多囊肾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1例,术前均行透析治疗。其中发病距肾移植术后5d-16m。术前感染乙肝32例,其中HBsAg(+),HBeAg(+),抗~HBc(+)9例,抗HBs(+),抗HBe(+)及抗HBc(+)23例,术前未感染乙肝37例,平均尿毒症时间4.11年(3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肾移植。本实验对象为选取352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肝损害的患者,共6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36)为常规保肝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n=33)为单纯常规保肝药(术前未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病毒DNA>10~5患者常规加用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为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  结果:69例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患者均得到20-40月随访,中位数31.1个月。治疗1周后两组ALT、AST、Tbi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3个月-1年),两组ALT、AST、Tbi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3年存活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它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肾移植术后受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与单纯使用保肝药比较,具有一定优势,但本组例数较少,需长期继续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中国苗族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与HLA-DR基因频率相关性.方法:1分组:①组:苗族1型糖尿病患者45例,发病年龄7~36岁,平均22±8岁.②组:汉族1型糖尿病患者43例,发病年龄6~3
目的  使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 II)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探讨其对巨噬细胞极化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
目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对胎儿危害极大,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妊娠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是具有收缩、合成、储存及分泌功能的细胞,它与脑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目前VSMC在损伤因素下表型改变及增殖分化能力的变化正日益受到重
研究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中,含铂类药物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是其常规治疗方案,但其有效率小于30%。本文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