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分工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形式逐渐被产品内分工形式取代,致使全球价值链分工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分析一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不再基于最终产品或者某种产业的角度,而是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某一环节来分析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而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利用外资、加工贸易、创新研究等方式,不断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去,并一直在向价值链中的更高环节攀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的要素禀赋条件均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研究要素禀赋条件、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新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要素稟赋理论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等,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要素禀赋条件、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56个国家2000年到2011年度连续12年间的制造业要素稟赋条件、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利用Koopman等(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分析了样本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情况,同时从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了 56个样本国家整体和分组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情况和国际竞争力情况,并构建了要素禀赋指标、全球价值链嵌入指标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运用计量模型研究分析要素禀赋条件、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统计年间具有相似的上升趋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嵌入程度在不断提高,同时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从全部样本国家来看,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要素禀赋条件、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行业发展规模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显示为正相关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是负相关关系;从分组情况来看: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行业发展规模的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同样都是正面影响,而要素禀赋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却都是负向影响。因此,我国要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不断促进制造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高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努力培养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发展制造业行业规模,并且在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要优化要素禀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