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地租居高不下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引起拥挤成本不断攀升,东部地区边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10年1月,国家设立了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文件。尽管我国政府在改善制度环境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东部边际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的转移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顺利进行,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存在着很多阻力,出现了产业转移粘性。本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对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产业转移已成为当前产业转型与升级背景下的重要任务,而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一直以来被大多数学者作为分析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结论无疑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形成了逻辑起点。但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呈现出“现实描述式”的特征,缺乏基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而且也几乎没有学者把我国东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对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所以,本研究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十省市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通过揭示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的本质内涵和关系,探讨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未来产业转移的战略方向和实施对策。本文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迟滞的问题出发,通过关注相关研究的方向,搜集和整理文献,归纳总结了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对产业转移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同时,基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区位熵、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等指标,结合定性方法(文献查阅法)和定量方法(Eviews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运行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效果,得出了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丰富并进一步推进了产业转移相关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制造业在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应用性理论政策;另一方面,梳理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的具体思路,进而引导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从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通过揭示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的本质内涵和动态关系,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未来产业转移的战略方向,并针对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的省(市)分梯级、分版块、分步骤地提出了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产业集聚的“锁定效应”和“极化效应”是造成产业转移迟滞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区位熵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梯度系数的提高而形成产业转移粘性,进而不利于产业转移的推进。(2)劳动力供给越大,产业转移的动力就越强。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所以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高低将显著影响产业的转移。东部地区制造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既定的满意工资水平下,使得该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成本也随之降低,从长期来看,劳动力会有流出本地区的倾向。(3)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延缓了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尽管劳动生产率不如劳动投入量和区位熵对产业梯度系数的作用显著,但是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居高不下确实加剧和固化了产业转移粘性特质。劳动力要素与东部地区的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不仅使劳动力满足了东部地区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也使产业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依托大量供给的劳动力迅速完成了积累,进而强化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高梯度。(4)东部地区不同省份的产业转移形势各有不同。北京、天津、河北和海南四省(市)的产业梯度系数整体偏低,而江苏和广东两省的产业梯度系数整体较高,这说明这四省(市)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动力较强,推进产业转移具有可行性。此外,上海、山东、浙江和福建四省(市)产业梯度系数整体上相对居中,其中上海和福建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实现的可能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较高,山东和浙江两省产业转移虽然具有可能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可能较为缓慢和困难。最后,本文建议实行推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注重承接地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的软环境;根据产业梯度确定东部各省市的产业转移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