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发展带来巨大的信息传播和应用技术革命,已深刻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现阶段互联网的内涵已经扩展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核心信息通信技术的集合,媒体形态也日趋复杂,手机成为最活跃的传播介质,微博、微信成为当今最活跃的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处于网络舆论场中,都能主动发表言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场。 作为政府而言,如何顺势而为,突破政务传播的各种传统观念和信息孤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通政府舆论场和社会舆论场,建设现代智慧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当前,各级政府及部门所创办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普遍存在缺乏互联网思维,信息发布“本领恐慌”;缺乏数据共享机制,政务服务“本位主义”;缺乏主动回应机制,舆论响应“推着走”等问题。 如何积极运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做大做强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同时,加强舆论响应体制机制建设,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社交网络健康发展,促进政府和民众的顺畅沟通与良性互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首先从新媒体的发展背景入手,介绍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以及政务新媒体的载体和机制,并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对新媒体环境下浙江政务传播的转型之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下政务新媒体定位不准、原创不够、矩阵联动不紧密、突发事件响应不及时等现实问题,最后就如何夯实浙江政务传播转型提出对策建议,即通过深化矩阵管理、优化编审流程,来夯实政务新媒体的权威地位;通过优化便民服务架构、充实便民服务功能,来夯实政务新媒体的便民服务基础;通过构建有价值的新媒体评价机制、提升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响应能力,来夯实政务新媒体参与网络治理的基础。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基于新媒体的语境,以地方政务传播转型为小切口,将国内对微博、微信、网络治理、信息公开、公共服务等相对独立的研究进行综合,凸显政务新媒体的多重角色功能。基于笔者在省、市主要政务新媒体的工作经历,对省内政务新媒体的运行情况有了较好的了解,文中所涉及的案例,大多来自实践层面,或是在各自领域具有全省、全国的积极影响力,或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它们的实践经验或教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