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情感基础。中华先民的道德感由敬畏衍生而来,“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1)在古代典籍中,“敬”不仅是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立身修己之本,立国兴业之基。《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2)此语被认为是《礼记》的纲领和灵魂,范祖禹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3)陈澔注曰:“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己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姓也。”(4)朱熹释曰:“‘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5)南怀瑾称此语是“礼之本”。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人们对“敬”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注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首先,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儒家伦理思想受到了一些非理性的批判与否定,地位江河日下,儒家的“敬”德思想逐渐被消解。其次,基于近年来“国学热”的推动以及现实道德危机的预警,学界开始正视并着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诸子时代的仁、义、礼等核心道德范畴上,对作为这些核心道德范畴情感之基的“敬”研究甚少,对“敬”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的研究更为阙如。再次,从现实层面看,“敬”也日渐被边缘化。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迎合并增强了人们的趋利性,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一些人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导致底线伦理失守,进而引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问题。因此,培植人们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和崇尚之情成为当下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敬”作为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内在的道德情感到外在的道德行为,再到独立的道德德目的过程。作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先秦时期是儒家“敬”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对这一时期“敬”德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而且有助于国人道德敬畏之心的培养,为当代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尚改善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基于此,本文将考察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探讨“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嬗变规律,探赜在发展演变中“敬”的本质,分析当代社会“敬”德持存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敬”德思想的当代转化找寻有效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其一,“敬”义溯源与“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从“敬”的字形变化上看,“敬”的原始字义表示为对外部事物、异己力量的敬畏与警惕,并逐渐延伸出了谨慎、严肃、勤勉、认真等义。“敬”的字形变化反映了“敬”观念的生成过程,而“敬”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又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敬”源于熟人社会中人们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最早体现为对超自然物的敬畏之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殷商时期,“敬”主要体现为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敬”在对象与内涵上逐步扩大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中的掌权者可以直接决定百姓的命运,所以此时的“敬”也体现为对君上的敬畏之情。“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涉及到祭祀、战争方面的事情,人们必须持有恭敬的态度,不能掉以轻心,此时“敬”也体现为敬事,临事而惧。西周时期,“敬”从“敬畏上帝”发展为“敬畏天命”。在周革殷命的历史教训下,人们意识到天命靡常,天命会转移到有德者身上,如果要永保天命,就必须敬畏天命,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天命授受逻辑之下,敬畏天命最终落实在敬德保民上,由此“敬”德思想雏形日显。而后“敬”在春秋时期步步下贯,其对象与内涵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道德德目,“敬”德思想日趋完善。其二,“敬”德思想的发展枢轴、发展理路与内在本质。春秋时期,孔子继承与发展了商周时期的“敬”德思想,使“敬”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这标志着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基本形成。孔子的“敬”德思想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在此之前的“敬”德思想,还为后世对“敬”的思考与探索提供了基本范畴与研究方向,其后儒家的“敬”都从此汲取营养,对其进行多向度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孔子的“敬”德思想成为了先秦儒家“敬”德思想发展的枢轴。从发展理路上看,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经历了由宗教而政治,再由政治而伦理的转向。从先秦儒家典籍中“敬”的意蕴变化可看出,“敬”的神性、宗教性不断淡化,并逐步向人性化、理性化发展,在其发展嬗变中遵循着人道原则、理性原则、适度原则与德性原则。而无论“敬”的对象与含义如何变化,“敬”的本质都是不变的,即“敬”始终是一种理性化的道德情感,具有多向度、内外知行统一、积极向上超越,最终指向人与大自然自在自为和谐的根本属性。其三,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与转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必须观照现实,传统理应投射当代,并在当代转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先秦儒家“敬”德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确立,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走向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工业社会,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日益转化为超越血缘地缘局限性的陌生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社会形成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传统的五伦关系受到冲击与挑战,社会出现了道德真空地带。在当代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下,先秦儒家“敬”德思想遇到了公共责任落空、个体道德败坏、价值理性缺失与中庸之道失守的困境,不能对处于当代社会新的伦理关系下的国人以有效的伦理指导。针对这些困境寻找当代转化的路径,从而赋予先秦儒家“敬”德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代表达方式,才能让其继续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将致力于探讨与分析“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当代转化,并尝试为当代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探寻合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