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试图对《人间词话》进行本体性的研究,即不从大多数论者对《人间词话》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影响如何的研究途径入手,而从《人间词话》为什么写、怎么写、写成了什么的路径进行研究,期望还原一个被“误读”与“遮蔽”的《人间词话》。
第一章是对为什么写作《人间词话》的探讨。通过对“人间”及王国维1898年至1913年读书、著述、研究等情况的简要分析,认为《人间词话》的写作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这一个特定的现代转型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思想,尤其是自康德开始的对人的存在方式探求的哲学给《人间词话》提供了审美思维的框架,将诗与思融合;二是《人间词话》是《人间词》的美学阐释,《人间词》是《人间词话》的艺术实践;三是《人间词话》虽然与中国传统文论“接着讲”,甚至“对着讲”,但它出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与政治伦理脱离,彰显其非功利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是诗与史的融合。《人间词话》以人(人间)为基点的诗之思与诗之史的融合,是现代转型期的思、诗、史融合的文论经典。
第二章是对怎样写作《人间词话》的追寻。从《人间词》甲乙稿序、《静安文集》自序、《三十自序》、诗思对话的《静安诗稿》、诗化哲学的《人间词》等看人间词话的写作过程。通过对《人间词》语言符号的类型分析揭示《人间词》是王国维哲学思想的文学表现。以“境界”说为核心分析《人间词话》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以叔本华哲学为中介的康德以人的知、情、意三种认识机能,以判断力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连结起来的真、善、美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判断力批判》中审美批判体系就是《人间词话》美学体系。《人间词话》还整合了中国历代诗话词话批评和儒道哲学的精髓。《论性》、《释理》、《原命》、《哲学家与美学家的天职》、《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嗜好之研究》、《论新学语之输入》、《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等文章,皆参与到“境界”说的建构中。尤其是《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等直接建构了《人间词话》。可以说,《人间词话》融汇了古今中外思想精粹,“境界”是一个天才的文学批评理论。以通脱胸襟、赤子情怀建构“以美引真臻于善”的经典文学的审美批评体系。
第三章是对《人间词话》写成了什么的一种当代解读。《人间词话》是强调主体审美精神的思、诗、史的互文性文学批评经典。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康德美学解读,论证《人间词话》在诗、思、史多重组合的体验性阐释确立了现代文论的经典地位,是在对经典的互文性阐释中形成的经典,并在众多研究者的不断阐释中巩固其经典位置。
通过对《人间词话》写作目的的探析,写作核心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人间词话》最初是对《人间词》的不同于其他词人词作的“第一义”的自赏,通过王国维几次自觉地修改与重定,而逐渐成为一个以哲学思想、历史眼光、逻辑思维的审美诗学系统,既脱胎于历代诗话、词话的印象式批评,又以逻辑性、体系性超越了历代诗话、词话,同时又融铸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精髓,并以发展的文学史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的更迭兴衰,是具有现代诗学批评的品性的文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