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一个文论经典的诞生——关于《人间词话》的写作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试图对《人间词话》进行本体性的研究,即不从大多数论者对《人间词话》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影响如何的研究途径入手,而从《人间词话》为什么写、怎么写、写成了什么的路径进行研究,期望还原一个被“误读”与“遮蔽”的《人间词话》。 第一章是对为什么写作《人间词话》的探讨。通过对“人间”及王国维1898年至1913年读书、著述、研究等情况的简要分析,认为《人间词话》的写作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这一个特定的现代转型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思想,尤其是自康德开始的对人的存在方式探求的哲学给《人间词话》提供了审美思维的框架,将诗与思融合;二是《人间词话》是《人间词》的美学阐释,《人间词》是《人间词话》的艺术实践;三是《人间词话》虽然与中国传统文论“接着讲”,甚至“对着讲”,但它出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与政治伦理脱离,彰显其非功利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是诗与史的融合。《人间词话》以人(人间)为基点的诗之思与诗之史的融合,是现代转型期的思、诗、史融合的文论经典。 第二章是对怎样写作《人间词话》的追寻。从《人间词》甲乙稿序、《静安文集》自序、《三十自序》、诗思对话的《静安诗稿》、诗化哲学的《人间词》等看人间词话的写作过程。通过对《人间词》语言符号的类型分析揭示《人间词》是王国维哲学思想的文学表现。以“境界”说为核心分析《人间词话》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以叔本华哲学为中介的康德以人的知、情、意三种认识机能,以判断力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连结起来的真、善、美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判断力批判》中审美批判体系就是《人间词话》美学体系。《人间词话》还整合了中国历代诗话词话批评和儒道哲学的精髓。《论性》、《释理》、《原命》、《哲学家与美学家的天职》、《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嗜好之研究》、《论新学语之输入》、《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等文章,皆参与到“境界”说的建构中。尤其是《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等直接建构了《人间词话》。可以说,《人间词话》融汇了古今中外思想精粹,“境界”是一个天才的文学批评理论。以通脱胸襟、赤子情怀建构“以美引真臻于善”的经典文学的审美批评体系。 第三章是对《人间词话》写成了什么的一种当代解读。《人间词话》是强调主体审美精神的思、诗、史的互文性文学批评经典。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康德美学解读,论证《人间词话》在诗、思、史多重组合的体验性阐释确立了现代文论的经典地位,是在对经典的互文性阐释中形成的经典,并在众多研究者的不断阐释中巩固其经典位置。 通过对《人间词话》写作目的的探析,写作核心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人间词话》最初是对《人间词》的不同于其他词人词作的“第一义”的自赏,通过王国维几次自觉地修改与重定,而逐渐成为一个以哲学思想、历史眼光、逻辑思维的审美诗学系统,既脱胎于历代诗话、词话的印象式批评,又以逻辑性、体系性超越了历代诗话、词话,同时又融铸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精髓,并以发展的文学史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的更迭兴衰,是具有现代诗学批评的品性的文论经典。
其他文献
学位
张舜徽先生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郑玄和许慎的学术成果、影响等所着的《郑学丛着》和《说文解字约注》是对清代以来郑、许研究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演释名》是《郑学丛着》中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作为年轻班主任中的一员,现把我带班过程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敬请批评指正!首先,
期刊
针对当下政治小说在研究界还不大引起重视的情况,本文对周梅森的政治小说进行了定义、分析和评论。希望通过对周梅森政治小说的研究,揭示周梅森政治小说的思想特色及艺术风格
新时期女性文学以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丰富了文学的写作,推动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作家更加把写作当作一种文化使命,来章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寻求女
叙事诗作为诗歌体式的一种,无论是它的创作还是理论建设,都还不够成熟。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类型,叙事诗在古代文学史上实际并未能从其它文类中独立出来。而20世纪20年代前后
布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创作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灿烂的民间文学。布依族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伴随着贵州小说的发展而
本文对施蛰存小说中的世俗人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从人的解放角度看,“五四”时期发现了“个人”,但并没有真正使“个人”获得独立自足的地位,也没有将个性主义贯彻到群体中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