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心房颤动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我中心因病窦(221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94例)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前无房颤病史的515例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左房大小、左室舒末径、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功能分级、既往史、用药史。患者术后的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隔6个月进行程控随访,随访时记录心房起搏比(the percentage of atrial pacing,AP%)、心室起搏比(the percentage of ventricular pacing,VP%),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vents,AHRE)发生的时间、频率、心电图,房颤发作时有无房颤相关症状。房颤发作定义为起搏器记录到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或AHRE>5分钟。无症状房颤发作定义为房颤发作时患者无心悸、胸痛、气短、头晕、活动耐力下降和卒中等相关症状。以起搏器植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型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离散型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与临床资料及起搏器参数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房颤发生率为40.58%,房颤发生组较无房颤发生组多伴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二尖瓣返流等病史,209例房颤患者中无症状房颤129例(61.7%),而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无症状房颤发生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151;CI1.121~1.183;P<0.05)、AP%高(OR1.011;CI1.003~1.019;P=0.007)、既往胺碘酮药物史(OR10.006;CI3.217~31.127;P<0.05)是起搏器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大(OR0.957;CI0.925~0.990;P=0.011)、累积心室起搏比高(OR0.982;CI0.972~0.992;P<0.05)是无症状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房颤的监测,常规方法并不可靠,低估了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病率;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2、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年龄大、合并冠心病、脑卒中、二尖瓣返流、左房大及心房起搏比高等易发生房颤。年龄大与心房起搏比高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年龄大、合并冠心病、二尖瓣返流、心室起搏比高易发生无症状房颤,年龄大及心室起搏比高是无症状房颤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