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探讨总结中医“心身同病”的理论基础,初步建立“心身同治”治疗乳腺增生病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临床验证心理干预乳腺增生病的操作技术和良好效应。2研究基础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其特点是病因病机复杂、发病率高、容易复发,而且与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对人体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心理情绪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相关文献已证实: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患者多伴有明显的情志因素,情志又与“心”密切相关。近年来心理干预辅助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多,俨然成为又一研究热点。翻阅古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的“五志七情”学说和现代心身相关理论,都认为心身同病现象普遍存在,而心理应激反应所引起的体内组织学、生理学和生化改变超过一千多种,尤其是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网络密切相关。中医之“心”涵概着现代所谓之“大脑意识”和“混合情感”,对脏腑机能有统御调控作用,反之一定程度上亦受其影响。宋爱莉老师据此提出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应在“心身同病、心身同治”的理念下实施,并长期在临床上积极探索可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临床上我们选择与情志关系最密切的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作为研究对象,不断试验、修正心理干预方案;最终简化为“调心疗法”,步骤简单规范、易于学习和操作。即:以“主动质疑信念”的心理治疗技术,疏导患者积郁的负性情绪能量、修正患者的偏颇认知,使肝气复畅、心神复明;以“静坐冥想”调理全身气机、和谐五志七情,使心静神安、气血和合而身健。该方法经初步临床验证:“调心疗法”联合常规药物对乳腺增生病疗效良好,复发率降低,相关研究成果已于《新中医》等杂志上发表并成功通过课题鉴定。3临床研究将符合实验要求的乳腺增生病患者120人,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予乳癖消治疗,治疗组64例予乳癖消联合“调心疗法”实施心身同治。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和疗后4个月记录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和彩超评分、QOL-BREF量表、SCL-90量表评分。所有观察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较:1)临床症状积分、临床体征和彩超积分、QOL-BREF及SCL-90量表评分改善均有显著差异(P<0.01)。2)治愈率及显效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总有效率则无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余项差异不著。随访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较,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与治疗结束相较,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则明显下降(P<0.01)4讨论“天人相应、心身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养生、治病思想,现代生理病理学进一步从微观甚至分子水平揭示了社会心理、情绪状态影响人体的免疫内分泌调节的机制。乳腺组织作为雌孕激素、泌乳素的靶器官,直接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因此其生理病理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心疗法”联合药物对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较高而且持久,究其原因正是有效干预了导致患者反复发作或持续病变的根本原因之一的心理情志因素。长期负性情绪的主要来源是人们对诸多事件的偏颇认知和不良应对模式,肝郁气滞是其具体表现,而心神不明、诸脏紊乱方是郁滞根本。“调心”疗法,以修正患者的偏颇认知和应对模式为心理干预目标,以认知疗法中的“主动质疑信念”技术,带领患者接纳自己、领悟偏颇、重建认知,使患者肝郁得以发泄疏解、心神得以洞明;以静坐冥想法,使患者神安志定、脏腑和谐。疏导宣泄与守神养气并用,可使机体内环境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心身同治”法较之单用药物能明显提高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5结论乳腺增生病与人之心理情志因素的密切相关性,导致了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对乳腺增生病,尤其伴明显情志因素的患者疗效欠佳。该课题率先运用调心疗法通过纠正认知及冥想放松等技术消解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并通过科学的临床实验评价其疗效。契合中医治病求本之旨。注重全人医疗的“心身同治”理论提升了乳腺增生病临床治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