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哌虫啶(IPP)是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其杀虫机理主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轴突触受体,阻断神经传导作用,施药后药物可很快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具有比较好的内吸传导功能,对多种刺吸式害虫均具有杀虫速度快,防治效果高,广谱低毒,持效期长等特点。 实验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测定单次灌胃给予哌虫啶后SD大鼠血浆、组织、粪便和尿液样品中哌虫啶的浓度,阐明哌虫啶在SD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为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与内容: 1.哌虫啶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 建立并验证应用液质联用(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样品中哌虫啶浓度的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哌虫啶(100、400、750mg/kg),每组8只(雌雄各半),采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并测定血样中哌虫啶的浓度,获得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考察哌虫啶在大鼠体内的暴露值与剂量之间的关系。 2.哌虫啶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分别建立和验证了测定SD大鼠各组织样品中哌虫啶浓度的LC-MS/MS方法,大鼠灌胃给予哌虫啶(750mg/kg)后,于0.5、2、24、96h依次处死取心、肝、脾、肺、肾、脑、骨骼肌、脂肪,共8个组织后,测定其中哌虫啶的含量,以考察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蓄积情况。 3.大鼠中哌虫啶经粪便和尿液的排泄研究 分别建立和验证了测定SD大鼠粪便和尿液样品中哌虫啶浓度的LC-MS/MS方法,大鼠灌胃给予哌虫啶(750mg/kg)后,收集0-8h、8-24h、24-48h、48-72h、72-96h共5个时段的粪便和尿液,测定其中哌虫啶的含量,以考察药物的排泄情况。 实验结果: 1. SD大鼠的血浆药动学评价结果显示:在受试剂量范围内哌虫啶在SD大鼠(灌胃给予100、400、750mg/kg)体内,剂量与AUC0-inf呈线性相关性(雄:r2=0.9964,雌:r2=0.9913)。 2. SD大鼠按750mg/kg剂量灌胃给予哌虫啶后,该药可快速向机体的各组织分布,其中心、肝、脾、肺、肾、骨骼肌有一定分布,脑和脂肪中有少量分布。 3. SD大鼠按750mg/kg剂量灌胃给予哌虫啶后,可随粪、尿排泄。该药在雄性和雌性大鼠粪便中96h的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0.119%、0.170%;在雄性和雌性大鼠尿液中96h的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1.15%、2.12%。 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建立并验证了LC-MS/MS测定灌胃给予哌虫啶后SD大鼠血浆、8种组织、粪便和尿液样品中哌虫啶浓度的方法,并用此方法研究了哌虫啶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为了解哌虫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吸收及排泄过程对于阐明其毒性机制及研究人体解毒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