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倡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大量能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然而,事实上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同时,关于如何培养能够从事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教师,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甚少。本文报告对中国东部沿海某大学外国语学院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课的调查结果,旨在探索该课程参与者对从事机辅语言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理解和他们是如何通过参与项目学习发展这些素质的,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本研究采用定性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定性材料的收集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者对机辅语言教学教师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在参与一学期项目学习之后产生了重要变化。在构建各自的机辅语言学习项目过程中,参与者从以前只关注相关技术知识和技能逐渐转向关注如何将技术整合到语言教学中去的相关教学法知识和技能。同时发现,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很适合培养从事机辅语言教学的教师。然而,学习理念和方法的改变对大多数长期只习惯于“听中学”的参与者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2.学习者的项目构建过程和贯穿其中的互动和合作是促进他们机辅教学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要素。而教师在这种交流中的及时引领和帮助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诸多因素影响课程参与者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和参与者的投入为主要促进因素,而技术故障,参与项目时间限制则为主要制约因素。根据以上发现,作者提出了以下一些改进机辅语言教师发展项目的建议,包括将机辅语言项目融入到课程中;创造较多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会;留意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负面影响;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促使他们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