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乡村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针对中国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出的新亮点,这个亮点在于“新农村”绝对不能简单得理解为“农民新村”,而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它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的城镇化与城市化。但在实际情况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要共同发展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纵观7年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依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视野狭窄和操作性不强的普遍特点。   本文认为,导致新农村建设搁置的真正原因,在于适应农村的文化传播体制并未真正建立。很多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没落,现代城市文化无法融合的境地。因此,为了让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现代化思想与乡村的村落文化、草根文化在相互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不断融合中得以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以湖北省五峰土家自治县采花乡的采花台村、白溢坪村和星岩坪村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源流的了解,及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调研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结合传播学、政治学、经济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了符合当地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播机制构建的建议措施。本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中首先简单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对文献中不足的地方出具了个人总结,并为提供数据支撑,做好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第二部分:对社区、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和文化、农村社区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理清了农村社区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首先,对五峰土家自治县采花乡的地理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进行阐述,其次以采花乡的采花台村、白溢坪村和星岩坪村为个案研究对象,按照调研中所取得的资料数据,对三个村的基本状况,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状况,三个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进行梳理。   第四部分:首先,得出在调研过程中的思考结果,即三个村存在文化与经济建设不协调,村民作为农村社区主体参与度低和文化信息传播非对称性的问题。其次提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传播体制的建议,对农村社区文化传播体制的概况进行介绍,分析其构成的动力机制和意义,最后将整个体制上升到普遍运用的高度。第五部分:结语。再次总结农村社区文化传播机制的价值,并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当下媒体竞争的白热化趋势加剧,媒介组织文化将逐渐成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组织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总结,研究了我国电视媒介组织文化的形
期刊
本文将刘三姐的传播大致分为“前经典期传播”、“经典生成期传播”及“文化借重期传播”三个阶段,得出《刘三姐》经典生成期的五大传播特点。即:由漂移到固定--从两广到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