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艾滋病疮疡患者及非艾滋病疮疡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致病特点的对照研究,分析艾滋病疮疡与非艾滋病疮疡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特点,以期阐明艾滋病疮疡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佐证“艾毒伤元”假说,为艾滋病疮疡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在前期证候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在河南、广东、新疆三个地区,由当地艾滋病临床救治定点单位筛选符合艾滋病疮疡纳入标准和非艾滋病疮疡纳入标准的病例,填写《疮疡临床调查表》,研究两组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结果:河南与广东、新疆二地艾滋病疮疡统计结果疮疡类型:河南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其次是痒疹,二者都显著高于广东组;广东组以丘疹为主要表现,其次是痂,其余为斑疹、鳞屑、糜烂、抓痕、结节、脓疱疮显著高于河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疆疮疡类型缺失。疮疡辨证:河南以湿为主,其次为风,其余依次为热、瘀、毒、燥、寒、痰;广东和新疆病例则以辨痰为主,两组对比,河南病例辨证为湿、风、瘀显著高于广东新疆组,广东新疆辨痰显著高于河南病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症状和体征:河南以小便异常为主,小便异常以夜尿增多清长为主,广东和新疆以身体困重为主,其它症状如小便异常、恶风寒、心悸、健忘、畏寒肢冷、脘腹症状、出血、肢体麻木河南高于广东和新疆,广东新疆恶心呕吐、面色少华高于河南,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舌象比较:河南以淡红舌为主要表现,广东新疆则以红舌为主,两组相比,河南病例淡红舌显著高于广东新疆病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河南舌形以胖大舌为主,广东、新疆舌形也以胖大舌为主,其次是齿痕舌、瘦薄舌,两组相比,广东新疆瘦薄舌显著高于河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河南以薄苔、厚腻苔为主,苔色以白苔为主,广东新疆则以薄苔为主,苔色以白苔为主。两组相比,河南厚腻苔显著高于广东新疆,广东新疆滑苔、黄苔显著高于河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脉象比较:河南单脉以弦脉、细脉为主各,广东新疆以弦脉为主,广东新疆数脉显著高于河南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河南、广东、新疆三地艾滋病疮疡(病例组)与非艾滋病疮疡(对照组)统计结果,感染途径:河南以有偿献血为主;广东以性传播为主;新疆以血液传播为主。辨证分型:三地病例组辨证以热为主,其次是湿和毒、风、燥、痰、瘀、寒,对照组辨证以湿为主,其次是燥、瘀、风、热、痰。两组比较,对照组辨湿、瘀、燥显著高于病例组,病例组辨寒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身症状:病例组以身体困重为主要表现,对照组以神疲为主要表现,两组比较,身体困重、小便异常、口味、腰膝酸软、消瘦、神疲、情绪低沉、面色少华、健忘视瞻昏渺、发脱、睡眠异常、大便异常、唇甲色淡、咽喉不适、食少纳呆、恶风寒、咯痰、头痛、畏寒肢冷、汗出异常、发热、恶心呕吐、咳嗽、心悸、头晕、气短、牙齿松动、耳鸣、胸闷、肢体麻木、出血喘息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舌象:病例组以薄苔为主,苔色以白苔为主,对照组同样以薄苔为主,苔色同样以白苔为主,两组相比,病例组厚腻苔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薄苔显著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以淡红舌为主要表现,对照组则以红舌为主,两组相比,病例组淡白舌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舌形以胖大舌为主,对照组舌形以正常舌形为主,两组相比,病例组胖大舌齿痕舌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正常舌形显著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脉象:病例组单脉以弦脉为主,对照组以数脉为主,两组相比对照组滑脉、数脉显著高于病例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艾滋病疮疡的病因是艾毒,艾毒具有湿、热、瘀、毒、燥、风、痰等特性。从病机上看,艾毒伤元,元气亏虚,不能促进全身脏腑功能正常活动,致肺卫气虚、脾气虚、肝血虚、肾阴虚、肾阳虚、心气虚等,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痰、湿、瘀等实邪,这些实邪反过来又影响气机运行,使虚实夹杂。不同地区的艾滋病疮疡皮肤黏膜辩证重点有所不同,但有共同点是虚。本研究为“艾毒伤元”假说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