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输血策略的选择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常需要输血治疗。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输血治疗常为抢救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时机及策略选择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比较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不同输血方案,研究其输血策略的选择与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肝胆胰内科及胃肠内科因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就诊的成年住院患者166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因且应用输血治疗。按照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两组:限制输血策略组110人(HGB<70g/L时予以输血),积极输血策略组56人(HGB为70≤HGB<90g/L时予以输血)。选择回顾性分析方法,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不同输血策略组之间患者出血病因构成比、组间死亡率、组间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亚组间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为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的输血治疗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和策略。结果1.出血病因构成比:166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87例(5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9例(30%),糜烂性胃炎或食道炎16例(10%)、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8例(5%)、胃癌6例(4%)。不同输血策略组间出血病因构成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死亡率比较:限制输血组患者的4周死亡率为5.5%,积极输血组死亡率为7.1%,限制输血组死亡率低于积极输血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再出血风险比较:限制输血组的再出血发生率为9.1%,而积极输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9.6%,限制输血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积极输血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4.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亚组间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在Child-Pugh A/B级亚组中,限制输血组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积极输血策略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在Child-Pugh C级亚组两组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相近,p>0.05,无统计学差异。5.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限制输血组输血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1.8%,积极输血组为46.4%,限制输血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积极输血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限制输血策略患者预后明显好于积极输血策略组。选择限制输血策略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再出血风险;降低输血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能减少补救性治疗措施;对预后能够提高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其他文献
国内外对高等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唐小江1祝寿芬2(1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科广州5103102山西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关键词肮肿瘤高等植物多糖生物反应调节中图号R9316自从1982年Oldman创立生物反应
<正>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无疑是诗歌,但在文坛上放出异彩的,是被鲁迅称为"所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其中,《柳毅传》就是这类放出异彩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长期以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MicroRNAs(miRNAs)是一组真核细胞内源性产生的单链小RNA分子,研究发现miRNAs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超高层建筑、地铁项目与日俱增,深基坑工程逐渐向超大、超深规模发展,且受到场地复杂、环境敏感等因素影响,在开挖过程不仅要保证其强度和稳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纳税服从程度,可以反映出税收法规的执行程度,特别是纳税人自觉自愿纳税的状况。通过对纳税服从程度的估量,可以对纳税人纳税状况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政府税
当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在高校中已受到高度的重视,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开发创业精神教育项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或者血流异常增多而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和广泛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于肝硬化.而非硬化性门脉高压常见于特发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及小剂量氯胺酮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苏醒期躁动(EA)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并对二者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01~2009-12在我院接受了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1 200例患者中30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