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老年居民饮食行为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来源 :海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海南热带地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HBP)的发生水平及流行性特征,探索海南中老年HBP的影响因素,与相关饮食行为和膳食模式的关联性。并基于海南当地为代表的热带地区特色饮食文化、食物消费行为和营养健康相关的饮食行为现状的背景,探索其形成原因、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与当地HBP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人疗养院合作的各市县居民健康体检项目,对35-74岁中老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采用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华南地区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问卷》。应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偏态分布时分别采用中位数、下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膳食模式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描述性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838,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P<0.001,即可以说明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按照特征根大于1,并结合碎石图和因子可解释性等原则选取前3个主成分。根据将膳食模式划分,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分别命名为y1、y2、y3,依照四分位数间距法依次从小到大将其分别划分成Q1、Q2、Q3、Q4四个得分水平。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应用多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1)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海南地区传统饮食行为和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采用专家咨询和小组访谈法研究海南地区各地常见的食物消费行为、某些特定的饮食行为习惯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改进措施提供专家建议;(3)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研究海南当地居民日常食物消费行为特征。并采用Nvivo 11定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有1479名研究对象入组,HBP患病率为28.7%。男性714人(占48.28%),女性765人(占51.72%),其中男性患病率31.7%、女性患病率25.9%。中老年人群在各个因素中分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去年一家总收入、有无慢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BMI、喝酒情况与HB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三种饮食模式,分别为传统食物多样模式、现代食物多样模式、现代精简模式。并通过卡方分析得出,传统食物多样模式得分、现代食物多样模式得分、现代精简模式得分与HB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模型。随后运用逐步向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构建饮食行为影响多因素模型,依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中心性肥胖、职业、BMI、去年一年全家总收入、现代食物多样模式得分y2与高血压患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中心性肥胖、职业、BMI、去年一年全家总收入、现代食物多样模式得分y2与高血压患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6-74岁组(OR值:5.948,95%CI:3.577-9.891),56-65岁组(OR值:3.090,95%CI:2.047-4.665),46-55岁组(OR值:1.770,95%CI:1.266-2.476),中心性肥胖(OR值:1.548,95%CI:1.104-2.171);BMI超重(OR值:3.458,95%CI:1.848-6.469);工人(OR值:0.497,95%CI:0.282-0.876),行政及管理人员(OR值:0.452,95%CI:0.251-0.814),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等)(OR值:0.289,95%CI:0.147-0.570),销售及服务工作人员(OR值:0.295,95%CI:0.145-0.599),私营业主(OR值:0.224,95%CI:0.081-0.622)及离退休人群(OR值:0.546,95%CI:0.302-0.989)与研究对象罹患HBP高风险相关(P<0.05)。当现代食物多样模式y2得分以Q1为参照水平时,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Q2、Q3、Q4水平的1.7倍(OR值:0.606,95%CI:0.419-0.877)、2.0倍(OR值:0.493,95%CI:0.334-0.730)与1.7倍(OR值:0.588,95%CI:0.400-0.864),与罹患高血压低风险相关;得分越高患高血压的风险越低;而高龄、中心性肥胖、超重与罹患高血压高风险相关。1、通过定量研究结果的延伸,不难发现海南省中老年居民与当地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海南地区居民饮食口味清淡,烹饪方式简单,食材讲究新鲜、绿色生态,海南特色农业以水稻、家禽、水产品为主,因而当地海南人也拥有摄入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而当地富有特色的老爸茶店,与海南居民肥胖问题有直接关系。另外,海南人饮食喜用蘸料——酱油,可能导致摄盐超标。2、海南省中老年居民膳食模式与当地饮食文化背景具有相关性。结论1、BMI、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因素与HBP密切相关,海南当地居民的现代食物多样模式可降低患病风险。高龄、中心性肥胖、超重为患病的危险因素。2、海南省当地居民饮食模式整体上较为贴近DASH膳食模式,饮食口味清淡,烹饪方式简单,讲究荤素搭配,值得提倡。3、海南省中老年居民膳食模式与当地饮食文化背景具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瘟疫是民俗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内陆习俗浸润着瘟疫的痕迹,在海洋信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可以找到瘟疫的影子。惠州沿海的海神多从瘟神发展而来,其信仰习俗在仪式流程和祭祀内容上与瘟疫习俗有着密切联系,呈现出从瘟疫民俗向海洋信仰民俗转变的清晰脉络。今天一些流行于沿海的海洋信仰习俗,其最初本意是赶走瘟疫,保护境内平安,后来逐渐发展为祈望海上安全和渔业丰收。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使作业的设计更科学合理,发展学生计算思维。本文以“中国红,圆梦蓝天——自定义动画的设置”一课为例,从思想性、整体性、多元性、发展性四个维度出发,阐释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作业优化设计、提升品性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措施。
<正> 举世闻名的北京正阳门外,有一家历史悠久的老药店——北京长春堂药店。说到"长春堂",老北京人马上会想起"避瘟散",因为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清乾隆年间,在北京有一位走街串巷的游方郎中,此人是山东道士名叫孙振兰,人们俗称其为孙老道。孙老道以自制消暑闻药"避瘟散"、"无极丹"为其特长。消暑闻药"避瘟散",具有祛暑清火、芳香开窍、提神醒脑,祛除邪气之功效。取用少许抹入鼻腔,清凉之感直通心脑,药效
期刊
《广瘟疫论》是由清代著名医家戴天章所著,书中论述了瘟疫的病因、传变、治疗等,以五辨为临证诊断方法,以辨表里为纲,立汗、下、清、和、补五种治法,对瘟疫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独到见解。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文章认为此疾病属于外感病中“疫病”“瘟疫”的范围,病因为外界的“杂气”,病邪性质属“湿热”,为湿热疫毒从口鼻而入,病位主要在肺,并连及脾胃,病程中易“夹血”“夹肾虚”。对于该病的治疗,以达
目的:观察休粮疗法对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从氨基酸、甾体类激素、维生素的血清水平变化探讨休粮疗法对高血压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通过招募参加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肥胖与代谢病科休粮活动的6例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6例高血压受试者均采用休粮疗法进行治疗。在休粮前、后及1月后随访,观察血压下降、改善中医症状及一般指标的变化以评价休粮疗
中医药在历代疫病防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疫病防治体系,而外治法在其中更是独具特色。纳入防治疫病外治方剂75首,有如下特色:(1)命名特色,多以“避瘟”“杀鬼”等为名,突出其预防疫疠邪气之作用;(2)剂型特色,剂型多达11种,除常见的丸剂、散剂、汤剂外,还有锭剂、艾条剂、线香剂、饼剂等多种剂型;(3)用法特色,用法包括熏烧、佩戴、涂敷、粉身、吹鼻、取嚏、药浴、点眼等多种外用方法;(4)用药
<正>自古至今,瘟疫作为一种灾难性自然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历程而存在,不仅仅是作为某种被忽略的“背景杂音”(1),甚至会上升为决定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主旋律”,成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2)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科幻对瘟疫的书写由最开始的零星散布转向集中喷涌。自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疫情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危及全球经济的同时,
期刊
秦伯未作为近现代中医名家,在疫病的辨治中,保有其特色理论;依照疫病的病邪性质、寒温表现、是否夹湿等,结合卫气营血的病期和传变特点展开辨证,相应地施予芳化、辟浊、清透、开窍、化斑、凉血等治法;秦伯未弟子继承并发展秦伯未治疫经验,将其运用于外感热病治疗中,在恢复期治疗上重视运用扶正祛邪法,丰富疫病辨治理论。
庄子的"得意忘言"一开始诞生于哲学理论,但是其内涵与外延都是在后世的艺术创作中趋于完善的。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中,"得意忘言"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方法论。在文本解读中,这就转化了表层之言和深层之意的双重辨析。此外,从诠释学的角度而言得意忘言更是已经上升为文学的本体论。因此,不仅在中西方的文化理念中都有共通的部分,而且对于古典文学的诠释也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史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研究区域以南方居多,而疫病流行中的社会背景、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则是研究重点。就研究趋势而言,从医患角度、民众心理角度展开疫病史的研究以及新材料的运用等是学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明清以外的其他时段以及广大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也还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