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科技的逐渐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生物材料涌现,其中介孔材料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中,介孔硅是最早被应用于药物负载的材料,对介孔硅表面进行改性能够赋予其更加多的功能。近年来,介孔钛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而被逐渐应用于药物缓释领域。然而,过快的药物释放速率且缺乏靶向机制影响其进一步应用,故有必要对药物载体进行改性。此外,利用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负载消炎药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首先我们通过两种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制备了两种不同孔径分布的介孔硅,并对所得介孔硅进行了氨基改性。利用静电吸引作用,结合药物重结晶的方法将维生素E醋酸酯负载在介孔孔道内。所得新型纳米载药系统,能够有效地保护维生素E分子,防止其被氧气氧化。另外,该纳米系统在酸性条件刺激下,能够加快药物释放速率,具有高的酸响应控释能力。通过FTIR、BET、TEM、TGA、DTA、固体紫外等表征手段,系统地对该纳米载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与验证。同时,利用CCK8、Hoechst染色、溶血实验等生物实验全面地评估了其细胞毒性。结果证明,该纳米载药系统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相信未来会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其次,我们利用有机胺作为软模板,介孔硅为硬模板,分别制备出具有实心结构与“空腔”结构的介孔二氧化钛。随后,利用静电吸引力在介孔钛表面吸附一层聚乙烯亚胺,并通过其末端的氨基与叶酸的羧基反应,从而将叶酸分子接枝在颗粒表面。最后,将抗癌药物姜黄素负载在介孔钛的孔道内,形成的新型纳米抗癌药物具有叶酸靶向、特异性结合癌细胞的功能。特别地,利用二氧化钛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够产生一系列的活性氧化合物,能够氧化分解封堵其孔道的高分子聚合物,从而让孔道裸露,使其实现紫外控释的目的。另外,通过XRD、FTIR、BET、TGA、DTA等表征,确定了制备中空介孔钛的最优条件,并研究了其生成机理。另外,通过细胞实验也可以证明,这种新型纳米抗癌药物具有靶向功能,能够有效地杀灭癌细胞,且能够通过紫外光刺激控制其释放速率,有效提高疗效。最后,利用制备所得的介孔钛作为乳化颗粒,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布洛芬为药物,辅以卡波姆作为悬浮剂、吐温和司班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出形状均一、稳定存在的Pickering乳液。通过对比不同的粉体粒径、粉体的加入量以及油水比三个不同的因素,优化其配方,最终得到的Pickering乳液为O/W型乳液,具有缓慢释放布洛芬的功效,与传统表面活性剂乳液相对具有低刺激性的优点,相信会在未来的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