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单株植物叶和茎切段做外植体,体外分离并培养内生真菌,研究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对培养出的内生真菌的5.8S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序列输入GenBank并与已发表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DNASTAR软件包中MegAlign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研究推测内生真菌所属类群;对室内种植的小花棘豆叶片进行DNA提取、内生真菌5.8SrDNA/IST区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同时进行叶片表皮细胞临时制片观察及叶片和茎的石蜡切片观察;用化学法从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中提取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及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鉴定苦马豆素结构,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测定其含量。结果显示:1.体外分离培养的11株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菌落和分生孢子等微生物形态特征与埃里砖格孢属真菌Embellisia sp.L12一致;所有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ITS1和5.8SrDNA区序列相同,与Embellisia sp.L12相比有一个变异位点,在5.8SrDNA区;在ITS2区有两个变异位点。认为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与埃里砖格孢属亲缘关系密切,对其物种分类地位还须深入研究。2.从室内种植的4株小花棘豆总DNA中都扩增出真菌特异的5.8SrDNA/ITS区,且测序结果显示与体外分离培养的内生真菌5.8SrDNA/ITS区序列完全相同。用叶片下表皮制作的临时装片中观察到了真菌菌丝体结构;叶片的石蜡切片也显示了在叶片表皮层中有菌丝体分布。3.TLC法检测发现内生真菌的苦马豆素提取物与苦马豆素标准品显示的斑点颜色及相对迁移率十分接近,且通过MS法进一步鉴定出从内生真菌提取的生物碱与苦马豆素标准品的质荷比(m/z)都是174。利用GC法进一步测定11株体外培养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含量,发现其含量水平与对应宿主植株内苦马豆素含量水平有平行性,即单株植物中的苦马豆素含量较高的话其体外分离培养的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含量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