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培养、鉴定及其苦马豆素含量测定的分析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单株植物叶和茎切段做外植体,体外分离并培养内生真菌,研究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对培养出的内生真菌的5.8S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序列输入GenBank并与已发表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DNASTAR软件包中MegAlign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研究推测内生真菌所属类群;对室内种植的小花棘豆叶片进行DNA提取、内生真菌5.8SrDNA/IST区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同时进行叶片表皮细胞临时制片观察及叶片和茎的石蜡切片观察;用化学法从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中提取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及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鉴定苦马豆素结构,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测定其含量。结果显示:1.体外分离培养的11株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菌落和分生孢子等微生物形态特征与埃里砖格孢属真菌Embellisia sp.L12一致;所有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ITS1和5.8SrDNA区序列相同,与Embellisia sp.L12相比有一个变异位点,在5.8SrDNA区;在ITS2区有两个变异位点。认为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与埃里砖格孢属亲缘关系密切,对其物种分类地位还须深入研究。2.从室内种植的4株小花棘豆总DNA中都扩增出真菌特异的5.8SrDNA/ITS区,且测序结果显示与体外分离培养的内生真菌5.8SrDNA/ITS区序列完全相同。用叶片下表皮制作的临时装片中观察到了真菌菌丝体结构;叶片的石蜡切片也显示了在叶片表皮层中有菌丝体分布。3.TLC法检测发现内生真菌的苦马豆素提取物与苦马豆素标准品显示的斑点颜色及相对迁移率十分接近,且通过MS法进一步鉴定出从内生真菌提取的生物碱与苦马豆素标准品的质荷比(m/z)都是174。利用GC法进一步测定11株体外培养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的含量,发现其含量水平与对应宿主植株内苦马豆素含量水平有平行性,即单株植物中的苦马豆素含量较高的话其体外分离培养的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含量也相对较高。
其他文献
以月桂酸和二甲胺为原料合成N,N-二甲基十二烷基酰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得到质量分数为98.5%的N,N-二甲基十二烷基酰胺作为催化加氢制备叔胺的原料。 以铜和铬为
本文报道了以CO2为气化剂,稻壳为原料,制备CO的过程。实验考察和比较了Fe2O3、CoO、NiO、CuO和ZnO五种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以及不同制备方法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乙胺沉淀所得ZnO/γ-Al2O3的催化效果最好。实验还确定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负载量、空速、稻壳粒径和气化剂等因素对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和低压对催化气化反应更有利;ZnO负载量7.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因其具有pH稳定、混溶性及乳化能力强等优良特性,同时对天然纤维和一般的合成纤维具有较好的粘附性、成膜性和耐磨性,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