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了农民对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主体地位。集体林地承包到户之后,林地细碎化、经营兼业化甚至林地撂荒抛荒等现象逐渐凸显,这不利于林地产出的增长、生态安全的维护和林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林地流转能优化林地资源配置,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提高林地经营效率。 本研究以产权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农户的视角,从人力资本、资源禀赋、机会成本、制度约束、政策扶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集体林地流转的因素;基于理论分析,采用辽宁、湖南、江西、福建、云南、陕西和甘肃7省70个县350个村3500个农户样本数据,选取相应变量,构建二元Logit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对影响农户林地转入和林地转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户主是否为干部、户主个人年收入、家庭留守劳动力、家庭非林收入比重、家庭林地和耕地面积等户主个人特征和家庭生产资源禀赋情况,林权证、林权纠纷和采伐指标等制度层面的因素,以及造林补贴、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等林业扶持政策对农户林地转入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防火、防虫情况能否满足林业生产需要以及采伐指标、造林补贴和森林保险对农户林地转出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针对集体林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林权登记管理制度,提高依法发证、管证水平;二是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政策,扩大农户采伐自主权;三是加强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户林业经营成本;四是完善森林保险体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五是加大林业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林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