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后继发鼻窦炎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发生的临床因素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因头颈部恶性肿瘤行放疗(靶区均包括部分鼻窦)的患者,分析相关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鉴定能影响鼻窦炎发生的因素。此外,评价鼻腔冲洗疗法对继发鼻窦炎的疗效。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结果:共纳入86例患者。放疗前16例(19%)患者有鼻窦炎病史,放疗后55例(64%)患者发生鼻窦炎。与未发生鼻窦炎组相比,继发鼻窦炎组的中晚期患者(肿瘤T分级>2期)比例(96% vs.59%,P<0.05)较高,发生鼻腔组织器官侵犯的比例也较高(42%vs.18%,P<0.05),使用鼻腔冲洗治疗的比例较低(75%vs.94%,P<0.05)。两组在年龄(50±10 vs.48±9)、性别(55% vs.50%)、淋巴结转移(84%vs.70%)、滴鼻剂使用(20%vs.1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岁)、性别(男性,%)、已出现淋巴结转移、应用滴鼻剂治疗,并未影响患者鼻窦炎的发生(P>0.05),而患者的肿瘤T期级别较严重、肿瘤已侵犯鼻腔,是影响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1.8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erval,CI):1.20-2.80,P<0.05;OR=2.09,95%CI:1.10-3.98,P<0.05],放疗中及放疗后给予鼻腔冲洗局部治疗的患者鼻窦炎发生风险较低(OR=0.22,95%CI:0.11-0.59,P<0.05)。此外,对放疗前有鼻窦炎病史的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放疗后没有得到改善,CT扫描结果显示仅有4例患者鼻窦炎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甚至有所加重。18例患者因过多使用含有鼻血管收缩剂成分的药物(不间断应用至少1月),出现了药物性鼻炎。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病率高,肿瘤的T分期较高、肿瘤侵犯鼻腔、使用鼻咽冲洗治疗是放疗后继发鼻窦炎的独立预测因素。在临床中,若患者的肿瘤T期分级较高、肿瘤已侵犯鼻腔,可使用为期6月的鼻咽冲洗治疗,以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继发鼻窦炎的发生率,并减轻鼻窦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