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作品中的身份转换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95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也在于其采用的独特的、微妙的文本策略,在这些文本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吐温作品中的身份转换和伦理表达之间的关系入手,主要选取了涉及阶级、种族和性别身份转换的四部小说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短篇故事,将它们视为一个超大文本,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里讨论吐温采用的种种身份转换策略,辨析社会个体所处的伦理环境对其伦理身份的建构以及伦理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吐温对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揭示在看似轻松、游戏式的身份转换策略背后蕴含的吐温对身份的思索和理解,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等普世伦理的追求。本文分六个部分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讨论:引言部分在归纳整理国内外吐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身份是吐温作品探讨的一个重点,身份转换又是吐温探讨身份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将选取吐温作品中涉及到身份转换的四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代表性的短篇故事作为主要研究文本,对身份转换及其蕴含的伦理表达进行研究。本文的选题价值在于:第一,本文是对吐温的阶级观、种族观和性别观的一个综合考察,既注重作品解读与19世纪美国社会语境的结合,又注重吐温思想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发展。第二,本文以身份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这一情节元素背后蕴含的伦理表达,这是对吐温研究的一个拓展。第三,本文不仅是对吐温作品中伦理思想的探讨,也是对吐温作品叙事技巧的研究,是将吐温作品中思想表达和艺术特色相结合的一种研究。由于吐温思想的丰富性以及本文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主导,结合文本细读,在不同的章节辅以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后殖民批评等批评方法,对吐温的作品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以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探讨不同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第一章以《王子与贫儿》和《申请爵位的美国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阶级身份互换/转换,探讨吐温对阶级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对吐温来说,不同阶级之间的身份互换/转换既是一种叙事元素,也是他借以表达自己对于阶级社会认识的一个重要工具。首先,在这两部小说中,吐温借助王子与贫儿的身份互换和英国贵族青年伯克利的身份转换,通过他们的视角对不同阶级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展示了阶级分野及其带来的上层阶级和下层平民之间的巨大悬殊,揭示了人类社会阶级分化所导致的不平等,以及极度不平等所诱发的兽性因子泛滥。其次,通过展示分属于两个阶级的个体被置于完全不同的环境后的反应和随之发生的变化,本文揭示了环境对社会个体的伦理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对阶级先天优越论提出了挑战。不仅如此,在《王子与贫儿》中,吐温借助尚未被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所束缚的两个孩子的身份互换,在不同阶级之间搭起互相了解和互相认识的桥梁,让分属不同阶级的个体跨越他们之间原本划分得非常清楚的身份界限,走进一个全新的环境去观察、体验对方的生活,从而得到伦理教诲,促使他们转变和成长,从而达到缩小阶级差距、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第二章以《傻瓜威尔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掉包计”和解读指纹术,探讨吐温对种族伦理的关注和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与人性的思考。首先,在奴隶制社会,“以白为贵,以黑为贱”的种族话语不仅导致畸形的人格,甚至导致道德的沦丧。不合理的种族伦理不仅将黑人,也将白人沦为受害者。其次,黑人和白人之间的身份调换暴露了种族划分的人为性和荒谬性。两个互换身份的孩子的成长历程说明“白人高贵,黑人低贱”并不是种族特征,而是一种伦理特征,一种文化规定,是种族主义者为了使罪恶的奴隶制合理化、合法化而编造的谎言。最后,由于威尔逊侦破假汤姆杀人盗窃案使用的指纹术指向的是人的个体性,而个体性又是对群体性的挑战,所以指纹术进一步消解了种族属性。吐温以种族问题为跳板表达了对个体人的看法: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存在,正如文本中的意大利双胞胎,他们彼此不同,各有特点,但又各有局限性。因此,取长补短是实现个体完整性的途径。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在《傻瓜威尔逊》中,吐温不仅表达了追求平等、和谐的种族关系的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的追求。第三章以《圣女贞德传》和几个有代表性的短篇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文本展示的众多不同于刻板的传统男女形象(主要是女性形象),探讨吐温对性别问题的看法以及对社会变革期出现的新的性别伦理问题的关注。在吐温创作的一系列关于性别问题的作品中,他展示了众多性别错位者、易装者和双性同体者形象。这些性别越界者不仅丰富了吐温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而且打破了狭隘的性别角色模式,对传统的男女性别范畴和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等级模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刻画双性同体的完美女性形象,吐温表达了自己的性别伦理理想以及对完美人格的追求。第四章在对前三章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吐温的其他作品,对前三章论述的问题进行了升华。事实上,通过身份转换,吐温旨在在其文学世界里建立一个乌托邦王国。这个乌托邦王国表现在:第一,它为社会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在这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个体可以得到自由、全面和多元的发展,最终成为道德完善、个性完整并且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世界公民。第三,在这个乌托邦王国里,不同阶级之间可以相互理解,不同种族之间相互包容,男女两性之间彼此平等。总之,在这个乌托邦王国里,来自不同国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之间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又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组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共同体。结语部分总结了吐温作品中身份转换策略的意义,身份转换对伦理理想的表达,以及吐温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份转换,吐温揭示了旧的伦理体制对人的束缚,表达了人类摆脱现实生活困扰,冲破个体身份的局限,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丰富人生、实现个体的完整性的愿望。同时,通过身份转换,吐温也构建了一种新的、更符合人的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基于个性差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包容的关系,表现了对平等、公正等普世伦理的颂扬与追求。总之,身份转换是吐温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策略。将身份转换作为一种情节元素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并非吐温的原创,但是吐温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的身份转换策略并不是为了制造奇异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思想表达方式。它不仅燃烧着浓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的火焰,而且蕴含着对未来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它是对现有秩序的调解,也是对未来秩序的展望。吐温设计的身份转换是现实批评与未来追求的统一;是审美艺术与思想表达的结合。通过文学想象,吐温构建了一个乌托邦世界,表达了人类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对平等、公正等普世伦理的颂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展望。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吐温在其作品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美国现实社会中种种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思考。通过把美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一个观察点,吐温抓住了人类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在一个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人类的平等、公正的问题。因此,吐温建构的乌托邦既是美国梦的延续,也是对美国梦的超越。尽管其理想因过于完美而无法实现,但它是人类永远追逐的梦想。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中日两国的文献考察禅语茶挂与茶席禅语在中日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研究日本茶席使用的禅语与日本茶道挂幅里的禅语,并对比分析其词语原意与现代汉日语意义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对于平面设计来说,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大大降低了平面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
本论文题为《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一新时期以来小说中性与革命的双重言说》,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性和革命的互动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对性和革命的传统叙述为参照
造型森系、动物、眼神拍摄梦幻森系童话写真,人物造型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生动形象的角色设计莫过于采用拟态、仿生等化妆造型手段,结合动物、植物等自然界生灵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用户对页面设计的要求逐渐提升,当前应用的HTML与CSS设计标准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研发新的WEB设计标准,已经成为开发人员的重要工作.HTML5与CSS3
本文着手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存在的联系,结合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美术色彩实践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今后的平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有时候,一则报道已经过去好多年,但回想起来仍让人热泪盈眶.这就是军事记者--一个让人容易激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