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HS)是人类皮肤受损后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更是烧伤后康复的一大难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显示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与瘢痕增生瘙痒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效应及机制不清,本实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 SP对HS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活力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和量效关系,对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组胺释放的影响和量效关系;2. SP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的作用情况;3.β-catenin蛋白在HS组织中含量与细胞内定位的情况,以推测其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4. SP是否可以对成纤维细胞的β-catenin表达产生调控作用,探讨SP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发生机制;5.应用SP受体拮抗剂对SP的作用加以干预,研究拮抗剂对SP作用的阻断效果,为研发抗瘢痕增生药物打下基础。方法:收集HS及正常皮肤(normal skin,NS)组织,组织块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分别进行实验。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P神经纤维在HS和NS组织中的形态,以及SP在HS和NS分离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和活力、3H-脯氨酸摄入测定SP对其胶原代谢的影响;观察HS成纤维细胞经过SP作用后电镜的形态学改变。2.应用不同时间和剂量的SP及不同浓度的Ca2+作用于人HS中肥大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组胺的释放率,免疫组化及甲苯胺蓝研究HS中SP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的改变和形态关联,光镜及电镜研究HS中肥大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S及N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myc原癌基因、Bcl-2凋亡抑制基因及Bax凋亡促进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行细胞凋亡原位检测;分离培养细胞检测SP及其受体拮抗剂对PCNA、c-myc、Bcl-2和Bax蛋白的作用以及细胞的凋亡情况。4.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S及NS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内β-catenin蛋白的定位。5. SP及其受体拮抗剂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后,检测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在HS中,SP神经纤维分布显著高于NS。2. SP可以促进HS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活力,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可引起
其他文献
创伤性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的基础研究。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
第一部分: 转移抑制基因BRMS1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第一部分 277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临床资料及血管构筑分析 目的:总结这组病人的人口统计学分布、临床特点和形态学特征,定义本研究中的各个脑AVM血管构筑特征,对本组所有病
针对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煤层气产出过程中的正、负效应,渗流及等温吸附理论,得到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随时闻及距离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表
乳化异氟醚注射液(8%,容积比)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医学研究室研制,委托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试产品,是我们研究小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新
1.研究背景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占恶性骨肿瘤的21-33%。多发病于青少年,68%的病例发生在11-20岁之间。发病部位多处于膝关节周围,60%的患者发病于股骨远端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与T2DM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56例T2DM患者分成T2DM合并CAS组(CAS组)28例和单纯CAS组(NAS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