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音乐学、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拉卜楞地区的一个藏族农牧村—夏河县九甲乡王府村的音乐传播情况进行调查梳理,阐述了拉卜楞藏族音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及其形态的演变,并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如何借助传播媒介来完成自身的创新性发展。笔者在王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传统藏区正在经历现代性的变迁,新事物、新发明以及多元的外来思想观念,正悄然改变着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村民的生产劳动、沟通联系、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渐进式的重要影响。其中,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被看作是外来的多元化信息在高山草原上得以广泛传播的第一次尝试,此后出现的手机新媒体以携带方便的优势与牧民的生活存在互补性和一致性,因而普及和使用更广泛,信息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也更强。笔者在对王府村的音乐传播活动进行田野调查后发现:在村落发生变迁和媒介不断变革的传播情境中,音乐本身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传统的音乐传播通常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相对封闭、稳定的传播情境使音乐艺术形式不易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以广播、电视和手机等现代媒介作用下的音乐传播活动因为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而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音乐本身也因传播情境的开放性、丰富性而变得不稳定,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刺激和影响下更容易发生音乐形式本身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藏戏“南木特”、弹唱“栋令”和情歌“拉伊”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得出,佛教音乐因受到宗教文化的规范性、延续性等控制因素影响,其宗教内涵与艺术形态保持最为稳定,相比之下,民间音乐因本身所具有的即兴性、流传异变性等特点而更容易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形成新的文化要素,并不断加入到原有的音乐文化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最终实现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