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全球化实践的迅速展开、世界范围内交往的普遍形成、公民社会的快速拓展、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共在等,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公共生活时代。公共理性、公共关怀、公平正义、价值共识等是新的时代精神诉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负载着丰富的公共信念,彰显深刻的公共品格,是以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新发展观和价值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性,首先必须明确公共性的内涵。文章首先梳理了中外学术视野中的“公共性”。在统摄学界共识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四个维度揭示了公共性的样态:共有共在性、共谋共识性、公义性和公益性。由此出发,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从发展主题、发展方法和发展核心等方面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性的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公共性的活水源头在于其理论基础、思想渊源和实践境遇的公共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其中,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理想理论、社会历史主体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等,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性诉求也集中体现在这三大理论之中,即共同体理想的公共性、公共人的生成和社会的普遍性共在。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有关发展的思想之间,有着深刻的血脉渊源,其公共精神、公共品格是从均衡发展观中萌动的公共性、经由重点发展观对化公共精神的培育、再到协调发展观彰显公共性这一逻辑演化的结果。聚焦现实,我们发现全球化的公共性逻辑、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崛起又提供了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生成的“物质条件”。从理论理性出发,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性意蕴进行了透视。从“是什么”的发展主题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凸显社会的公共性本质,而且是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合理因子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重建”,包含着与人类发展观的重叠共识部分,由此可以合乎理性地期待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认同。从“怎么样”的发展方法看,统筹兼顾方法的伦理基础是公平正义,在实践安排上,以公共利益为取向,追求共同发展、普遍受益的发展境界。从“为什么”的发展核心看,“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在以公正之心尊重所有人共在的权利的基础上,致力于把人从偏颇的自发状态中提升出来,走向全面发展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共人,表达了公共责任政府对公共人的公共关怀。上述三重维度的公共性,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彰显科学发展观之公共性的整体性、意识形态性和与时俱进性。回归实践理性,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践行科学发展观之公共性的公共性难题。这一难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实践场景中,人的“公共理性”的确立问题;二是在所有制关系、发展状态、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重叠共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三是基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富裕+生态”的两难性问题。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解决公共性难题,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