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趋式“V过”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既可以充当谓语动词,也可以充当趋向补语和体标记。“过”意义的演变从实到虚,虚化过程可概括为从谓语动词到趋向补语再到体标记。“过”充当趋向补语处于这条虚化过程的中间,“过”位于主要动词后面,渐渐地与动词发生紧密的联系,意义也不只是表示基本意义(空间位移)了,还表示一些不同的引申意义,这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本文着重从多个角度研究动趋式“V过”。全文共分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介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说明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以结构主义描写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先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动趋式“V过”进行典型和非典型的语义分类,然后按照此分类再进行系统的句法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描写。   第三章:主要以语用推理和语法化理论为基础,先从共时层面推理出“V过”各个意义的虚化过程和语义关联。其次,在历时层面上证明共时的推理。最后分析“V过”成为动趋式结构的动因和机制。   第四章:以语言类型学理论为基础,将汉语动趋式“V过”与泰语的相应结构相比较,找出二者句法语义上的异同。从比较当中选取泰语与汉语普通话的一些区别现象,然后使用部分汉语南方方言来解释其因为。   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作出总结,说明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同时指出本文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V上”是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并且广泛使用的结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语义上,该结构都有较为独特的特点。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V上”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共时平面出发,对“V上”结构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代汉语训诂学领域的一部重要专著,无论在训释对象还是在训解方法上,都超越了传统训诂学的框架。它训释的对象是不被古人甚至今人重视的口语词,训释的
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向我们证明,儿童文学不仅是“写给儿童”的,还是“写儿童”的,它伴随着儿童的“发现”而诞生,并因此而成为表现儿童、认识儿童的一个直观的窗口,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