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分类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2009年,对伏牛山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考察。结果显示,伏牛山共有两栖动物16种,包括引进种1种和省新纪录2种,其中宁陕齿突蟾是此次发现的新纪录,除去引进种外的15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7科13属。 本论文重点对伏牛山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宁陕齿突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伏牛山两栖动物区系组成特点是具有典型的过渡性,东洋界物种成分占优势,广布种和古北界物种成分次之;两栖动物南坡物种略多于北坡,南北坡共有种为11种。新发现了秦巴拟小鲵和宁陕齿突蟾在伏牛山的多个分布地,二者在伏牛山基本都呈连续分布,但前者南北二坡均有分布,后者只分布于北坡。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献记载种花背蟾蜍、中国雨蛙和沼水蛙在考察中未被发现。各两栖动物在垂直分布上有明显的替代性,秦巴拟小鲵和宁陕齿突蟾分布海拔位置最高(1256~2000m),生活在溪流源头或近源头处,数量非常稀少;太行隆肛蛙和中国林蛙是较高海拔(900~1500m)山地的优势种;黑斑侧褶蛙、北方狭口蛙和泽陆蛙是低海拔(164~900m)平原、丘陵和低山的优势种。 新纪录宁陕齿突蟾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两眼间至肩部有一近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四条纵行肤褶;雌雄蟾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2指和第3指内侧面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腹面两侧散布着有角质刺的白色疣粒。此外讨论了宁陕齿突蟾的地理分布。 最后对伏牛山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评估,讨论了伏牛山两栖动物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其他文献
黑河干流中游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水的依赖性和敏感性较强。近年来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农业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