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中国农业大学杂草室获得了17株特异感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病原菌,该菌是从13个不同生态区域的稗草植株的叶片病斑上分离得到的,经鉴定为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本论文旨在为其开发成新型生物农药—微生物除草剂作致病机理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了其侵染过程、致病性和致病毒素。我们通过对其侵染规律和无孢子悬液对稗草毒害的测定,提出尖角突脐孢产生毒素和有开发为毒素除草剂的可能;并选择生物测定的合适方法,从17个菌株中筛选出合适的产生毒素的菌株32、X27、MC9;进一步选用菌株32研究产生毒素的最佳条件,这些为毒素的制备和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研究表明尖角突脐孢是稗草的强致病菌。该菌不仅能从稗草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而且能直接穿透叶片表皮细胞侵入叶肉细胞,接种后24—26小时完成侵染过程。被侵染后的稗草植株叶肉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形,叶绿体迅速失绿,后期膜被破坏,提示尖角突脐孢在侵染过程中有可能分泌毒素,并作用于细胞膜。 对17株菌株的生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抑制法和根生长抑制法是比较理想的生测方法,而离体叶片检测会得到比较直观的结果,但不能定量,根冠细胞测定法,喷雾法不适用于检测毒素的致病性。 用1×10~6/ml孢子浓度处理稗草植株,14天后调查各菌株对稗草植株的抑制情况,得出尖角突脐孢的强致病菌株是X27、MC9和32。对17株菌滤液的生物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这17株菌都或多或少的产生致病毒素,以MC9、32、X27、PX52、PX2最为有效,说明分生孢子的致病性和毒素的作用之间有正相关性,综合分析,我们选定进一步研究的适宜菌株为活力最高的MC9、32、X27。 选用尖角突脐孢菌32,研究了其产生毒素的最优条件为:在土豆液体培养基上,起始pH5.5—6,接种量10~4个孢子,培养温度28℃,摇床培养200rpm,培养时间7天。我们分析了毒素产生条件与菌和孢子培养条件的相关性,说明毒素的产生是与菌株的生长活性相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有量的积累,但二者之间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