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排斥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它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表现为加深城乡二元化特征、造成城市务工农民的社会歧视、导致农村“金融潜力”无法完全发挥、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然而,金融排斥具有多个考察维度,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这给其研究带来了困难;而农村金融排斥又有其成因的独特性,再加上我国农村金融统计的缺失,进一步增加了这一研究的难度。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度量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进而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为有效把握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挖掘农村“金融潜力”、缓解金融排斥水平以及后人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已有成果,发现以往对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进行理论阐述或者利用调查问卷进行理论总结,鲜有从计量统计方面的定量研究。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展开定量研究,从计量统计角度寻找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本文在比较金融排斥与其易混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了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排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5-2009年的数据度量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金融排斥水平,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计算赛尔指数、艾肯森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性,进而给出了我国治理农村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最后,在结论上,本文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金融机构覆盖面低,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竞争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潜力”急需深度挖掘。在影响因素上,前一期金融排斥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口总数、农村教育水平、地区地理特征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区域差异上,2001年之前农村金融排斥的差异性是扩大的,之后该差异呈缩小趋势;但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出现波动性,这表明我国十几年的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显著,但改革程度还需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