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是当下社会中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与社会环境和管理制度、家庭的贫困以及解组密切相关。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背离。在当下,流浪问题尤其是流浪未成年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越来越引起连锁的社会负效应。流浪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其与生活在福利院的孤残等类型的未成年人有不同之处,他们是游离在社会边缘地带并时刻可能产生越轨行为甚至已经有偏离行为的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导致其流浪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很多,而这种不良的生存生活方式和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化。为了更好的让流浪未成人回归原生态的社会,文章立足于在桂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专业社会工作的实习中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调研,以桂林市流浪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以需求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救助研究。论文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还就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作出了阐述。第二部分是桂林市流浪未成年人概况,主要介绍了桂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基本状况和桂林市流浪未成年人在流浪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实践调查发现,未保中心无论是从基础救助设施标准,还是从救助方式和救助关怀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还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在桂林市区的四处流浪面临着困境,主要有生活困境、安全困境、身份歧视、生理缺陷等。第三部分是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救助的实务过程,选取的服务对象是具有桂林市多数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和特点的覃某,以个案案例来呈现,同时以救助服务帮助案主重塑信念回归社会环境为宗旨,以需求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支撑,以定性的方法来收集资料,通过了解案主的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学业表现、朋辈群体、身体状况及成长经历为基础,并对案主五个需求层面方面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同时,也注意分析潜在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社区参与问题及对案主影响较大的方面评估。通过对案主核心问题的界定,据此为依据与案主协商确定服务目标、制定服务计划,在协议的中明确要求案主和社工共同遵循个案工作的原则,积极参与执行计划中的活动,以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介入的关键过程中采用萨提亚家庭模式为介入手法,以家庭系统为切入点,最终的着力点放在对案主优势资源的挖掘,如:重建原有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拓展其他领域的网络资源优势支持。在评估中综合考虑各方救助帮扶措施对案主的针对性、落实性以及对案主的影响,从正反信息反馈的两个角度去搜集与案主目标的达成状况,提前告知案主结案。第四部分是个案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的反思,首先在评估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介入所取得成效,然后就介入全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入方法的不足、介入理论运用的不足、社会救助中社会工作理念的适应性不足。最后提出改进的建议,提出应正确树立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理念、注重个案工作方法在社会救助中的应用、加强关爱与监管和预防流浪行为发生、加快推进立法为救助提供保障。第五部分是结束语,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问题的不断升级,需要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推动社会工作发挥自身的专业特性。以桂林市为例,对流浪未成年人问题的重视,关系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城市的价值情怀,凸显着城市的温度和厚度。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为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