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背痛最常见的病因,约占40%,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腰窦椎神经是腰椎间盘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的主要神经。目前常用椎骨内椎体神经消融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射频热环成形术等微创介入手术治疗盘源性腰痛,但是这些方式仅仅毁损了在椎体或椎间盘内的窦椎神经末梢,一般早期疗效较好,远期复发率较高。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广泛,具有微创、可视化、费用低、技术成熟等优势,这为解决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椎间孔镜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阻断疼痛刺激信号的传导,中远期效果有可能比较好。由于目前关于腰窦椎神经的分布特点,尤其是腰窦椎神经的镜下特点尚不明确,现有国内外研究资料有限。而且镜下识别并处理腰窦椎神经需要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因此对椎间孔内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解剖特点、毗邻关系以及镜下解剖学特征的观测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目的:对腰窦椎神经及脊动脉中央后支的显微和椎间孔镜下解剖学特征展开研究,并观察在内镜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取20具防腐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0具防腐标本的腰窦椎神经的起始位置、数目及空间分布规律等特点。观察10具防腐标本腰椎间孔内脊动脉中央后支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窦椎神经的毗邻关系。椎间孔镜下观察2具新鲜标本的腰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形态特征。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2018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术前腰痛VAS评分4.45±0.88分,术前功能ODI评分49.73±13.54分,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以及功能ODI评分。结果:通过对标本显微和镜下解剖观测,发现腰窦椎神经可分为2种类型:①腰窦椎神经副支,起源于脊神经节的腹侧面或灰交通支起始处,直接分布椎间盘和椎体后外侧缘而不向椎管内走行。②腰窦椎神经主支,与腰窦椎神经副支的起源相似,但发出后沿着椎间盘或椎体后缘向内侧走行进入椎管内。脊动脉中央后支分为2种类型:①主干支,是指从脊动脉或腰节段动脉发出的一条分支,沿着椎间盘和椎体的后缘向椎管内走行,在椎间孔内口区域附近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②副支,是指直接从脊动脉或腰节段动脉发出上行支和下行支。腰窦椎神经主支常与脊动脉中央后支的上行支或下行支相伴行向椎管内走行。椎间孔镜下可以识别并处理腰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40例单节段盘源性患者在椎间孔镜直视下行窦椎神经起始段毁损术,37例(92.5%)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2分,由术前平均4.45分到术后12个月平均1.30分;31例(77.5%)患者术后12个月ODI评分≤14分,由术前平均49.73分到术后12个月平均12.80分。结论:椎间孔镜下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是可行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且其中远期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