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工程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垃圾围困成为众多困扰城市日常生活的难题之一。面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积累,垃圾焚烧已逐渐成为我国应对该问题的主要处理方法之一。然而,该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焚烧固体残余物(即底渣)。国内外最主要的一种焚烧底渣处理方式是填埋,但是,填埋处理对用地面积要求较高,而当今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本就日益趋紧,如何处理好焚烧底渣是当前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底渣的工程特性及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SEM分析底渣微观形貌,解释其形成机理。从颗粒级配、比重、液性和塑性的角度,提供重要物理参数,鉴别底渣土体分类,明确底渣与各传统土体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底渣表面光滑易磨损,附着团状或颗粒状晶体,由高温煅烧形成的内部孔隙明显,是一种塑性较低、比重较高的级配不良粗颗粒土。2、通过开展室内土工试验,提供重要力学参数建议值,对比传统建筑材料力学特性测定值,为底渣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底渣击实性和渗透性接近砂砾,属于中等压缩性土体,压缩变形量较低,具备一定固结性;具有较好的抗剪强度,内摩擦角接近砂砾取值;在底渣的承载变形能力上,CBR测定值较高,当击实次数从35增加到98击时,CBR从120增加到172,满足底渣作为路基工程材料的承载力要求。3、运用WD-XRF和XRD分析测试技术,对底渣化学元素和矿物成分组成进行分析。从底渣对环境影响的角度上,开展底渣浸出毒性评估,进而进行室内浸出毒性试验并测定重金属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底渣重金属元素浸出均满足国家标准所规定限值。本文的工作和结论对于武汉地区焚烧底渣在道路工程中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探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其他文献
输电线路的设备本身具备占地面积较大、涉及区域较长的特点,且多架设在野外,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外界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该文主要针对500 kV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
本文以甘肃国宝山钽、铌、铷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翔实的工艺矿物学、选矿试验研究对矿石中的铌钽矿物、锂云母、钾钠长石、石英等进行了综合回收利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的主要矿物为锂云母、钾长石、钠长石和石英,含量分别约为34%、24%、45%、25%。少量的绿帘石和锰铝榴石,微量的磷灰石、锰的氧化物和高岭石。铷主要赋存在锂云母和钾长石中;铌、钽赋存在锰铌铁矿中。根据探索试验、条件试验及综
目的建立UPLC-Q-TOF-MS分析头孢美唑钠原料中有关物质及其可能结构的方法。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头孢美唑钠原料中有关物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