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早期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是白细胞黏附于视网膜微血管,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毛细血管无灌注,此过程部分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介导的。已经有研究结果证实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微血管的ICAM-1表达明显增高,并且证实其免疫活性的升高与血糖水平具有相关性。已经有研究结果显示予早期雄性Wistar大鼠连续使用缬沙坦12周后能使血压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其主动脉内膜ICAM-1表达亦显著降低,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滞剂不仅可有效降低血压,还可能逆转血管内皮损伤。缬沙坦是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口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滞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Ⅰgene,AT1R),本研究通过观察缬沙坦可抑制高糖下ICAM-1的产生,从而改善DR,在DR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方法将115只3-4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N)、对照组(DM)、实验组(DM+VAL)。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空白对照组腹腔内一次性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缓冲液。标准饲养且每日按公斤体重和组别分别给予各组大鼠严格灌胃,成模后2周、4周、6周各组大鼠分三批麻醉后取材利用免疫组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视网膜ICAM-1蛋白的表达,利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并通过Student-Newman-Keuls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期间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O.05)。而血糖则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O.05)。2、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可见少量的ICAM-1阳性染色颗粒,对照组和实验组ICAM-1阳性染色颗粒均明显增加,即在同一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的ICAM-1阳性染色颗粒明显多于实验组且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视网膜ICAM-1的表达在2周、4周、6周依次有所增强,且相互时间点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P酶组织化学显示:空白对照组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发出的大血管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毛细血管分布均匀;与空白对照组视网膜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2周和4周视网膜无明显变化,未见血管无灌注区及周边部毛细血管迂曲以及形成扭结或血管袢及血管闭塞现象(见图14,15)。但在6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可见视网膜周边部毛细血管迂曲并且对照组该现象比实验组明显(见图16,17)。结论1、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Wistar大鼠视网膜中ICAM-1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但是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中ICAM-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并且随时间增加该表现更加明显。2、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生物学作用引起的ICAM-1表达增加,从而护保视网膜的作用。3、干预ICAM-1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粘附可能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新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EB病毒(EB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其感染非常普遍,是儿童较常见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也与很多其它疾病相关,迄今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人工合成富含非甲基化胞嘧啶(C)-鸟嘌呤(G)二核苷酸基序的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作为Th1型免疫调节剂已用于抗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研究,但尚未见抗EB病毒感染的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了CpG ODN在体外对该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
目的: 1、研究温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现状及分布。 2、研究不同宫颈疾病妇女HPV不同亚型感染率、重叠感染率情况。 3、探讨H
目的:  1.了解叉头框蛋白O1(FOXO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对照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组和非肥胖组、二甲双胍干预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并探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