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兼评其《夏洛的网》汉译本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溶溶(1923-)堪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界的泰斗。迄今为止,在其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近300部作品,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他的译作绝大多数为儿童文学作品。数不清的小读者从《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曹身上知道了诚实,从《安徒生童话全集》懂得了同情和人性,从《长袜子皮皮》中学会发现社会,从《铁木儿和他的队伍》中学到了勇敢……。因为任溶溶的翻译,皮诺曹、洋葱头、皮皮、铁木儿、古丽雅等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人物,在中国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此外,他还创作过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土生土长的人物形象如“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也同样深受孩子们喜爱。然而,目前学者们对他的研究相当匮乏,仅有少数学者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过较为粗略的研究,而对翻译家任溶溶本人的系统、全面、综合性的研究或者专门针对其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可谓寥若晨星。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盛行,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凸显。译入语中制约影响翻译的诸因素都是通过翻译家来体现的,而翻译家对文本、翻译方式、翻译策略的选择,反过来又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要深入、细致地探讨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就离不开对翻译家本身的探讨。因此,对翻译家的系统研究对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的现状及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概括性地介绍任溶溶的翻译生涯和翻译作品及其在翻译界的地位和影响,使读者简要了解翻译家任溶溶,明确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接着对任溶溶在解放后和新时期的翻译活动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用到的相关理论,即接受美学的理论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其次,论文作者对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分析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原因、翻译目的、选材特点以及主要的翻译策略。与此同时,对任溶溶翻译作品的两种主要体裁,即儿童诗和童话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了其在翻译这两种体裁的作品时主要采取的策略,并对其翻译活动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论述了其翻译活动所起的重要社会作用。   最后,作者从词汇、句法、修辞、文化差异的处理等几个方面将任溶溶翻译的童话《夏洛的网》同康馨的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述任溶溶是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贯彻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原则的。同时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及归化异化的相关理论,用于分析两个汉译本,在译本比较的基础上评价任溶溶翻译的得失。   通过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发现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在宏观上体现出了很强的读者意识;在文本选择上非常注重趣味性和时代感;在翻译策略上将忠实于原文看作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做到功能对等。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任溶溶虽采取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但也大胆提倡适度异化,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任溶溶的译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读性强。他为中国一代又一代儿童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可借鉴之处。他提出儿童文学工作者要有一颗童心和积极的世界观,在创作时尤其要注重汉语的规范性,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当充满幽默感和童趣等。总之,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是当代黑人文学最具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因小说《紫颜色》而享誉盛名,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