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核受体PPARγ与一种新型选择调控剂的结构和功能。 方法:通过前期筛选实验发现一种天然产物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是PPARγ的特异性配体。以PPARγ的完全激动剂TZD类药物作为实验对照,发现CHE对PPARγ亲和力介于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i)与吡格列酮(piglitazone,Pig)之间,而不同于两者的是其转录激活作用微弱,显示出CHE与TZD类药物相比对PPARγ调节机制的不同。通过对PPARγ/CHE复合物晶体进行三维结构解析,并且与PPARγ/Rosi复合物三维结构进行比较,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CHE和PPARγ的特殊结合模式。与Rosi相比,CHE和PPARγ的结合导致了PPARγ第十二条螺旋结构即AF-2结构的松散,这种构象上的变化直接影响了CHE介导的PPARγ对辅因子的结合,产生了不同于TZD类药物的辅因子结合模式,主要表现在辅激活因子的募集能力以及辅抑制因子的解离能力都减弱。另外,在肥胖型糖尿病小鼠db/db小鼠中,CHE能在不引起小鼠体重增加等副作用的情况下降低小鼠血糖、提高小鼠体内胰岛素敏感性,这体现了CHE作为PPARγ选择性调控剂相较于Rosi的优势。 结果:体内外磷酸化实验证明了CHE是通过抑制PPARγ第273位丝氨酸的磷酸化作用来改善糖尿病小鼠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 结论:天然产物CHE是PPARγ的选择调控剂,能够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并且降低副作用,这也为将来开发以PPARγ为靶标的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