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描述湖南省2012~201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研究布鲁氏菌病在湖南省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策略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湖南省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KAP情况,分析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知晓情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探索羊养殖人员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习惯的关联性,为有效控制和净化布鲁氏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依据湖南省疾病报告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料,使用Python3.5语言及其科学计算库分析湖南省2012~201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诊断情况,揭示高危时间、高危地区、高危人群。2.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湖南省330名羊养殖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习惯”等,使用SPSS21.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湖南省2012~2017年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55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3/10万,发病率年平均增幅为56.93%,不同年份之间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61.74,P<0.01);湖南省14个地州市均有病例分布,其中发病数最高的五个地州市分别为郴州市、怀化市、长沙市、永州市、邵阳市,共计占68.99%(385/558);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每年至少有一个发病高峰,多集中在夏秋季,4~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51.61%(288/558),各年份发病高峰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0.05);病例多为男性,占75.27%(420/558),各年份男性病例均多于女性病例,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2.924,P>0.05);各年龄段均可发病,30~70岁之间病例数最多,占85.48%(477/55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2.54%(349/558);其次为牧民,占4.48%(25/558);病例分型大多数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占87.99%(491/558),病例报告主要来自临床医院,占77.96%(435/558),其次是疾控中心,占20.61%(115/558)。2.331名湖南省羊养殖人员中仅98人曾听说过布鲁氏菌病,这98人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地区类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0,P=0.016;χ2=21.813,P<0.001;χ2=30.838,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地区类别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以上的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合格率更高(RO?初中=5.541,95%CI:2.424~12.665;RO?高中以上=6.255,95%CI:2.438~16.045),中、低发病区的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合格率更低(RO?中发病区=0.141,95%CI:0.057~0.351;RO?低发病区=0.094,95%CI:0.036~0.245);羊养殖人员在与羊不同接触方式时的防护率均低于50%,知晓合格者与不合格者在与羊接触的四种不同方式下的防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449,P=0.000;χ2=44.985,P=0.000;χ2=44.794,P=0.000;χ2=39.383,P=0.000);羊养殖人员中有“接触牲畜或制品时不戴乳胶手套”、“接触羊、羊胎盘或制品后不洗手”、“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饮用生羊奶”、“加工食用羊胎盘”、“出售羊胎盘”这6种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的行为习惯的比例分别为78.96%、27.27%、1.52%、1.22%、9.97%、5.45%,有“接触牲畜或制品时不戴乳胶手套”和“接触羊、羊胎盘或制品后不洗手”习惯的发生率在知晓合格者与不合格者中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7.475,P=0.000;χ2=13.750,P=0.000);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得分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正相关性(r=0.346,P<0.001)。结论1.湖南省2012~201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地域分布广泛,季节分布明显,4~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职业以农民和牧民为主,中壮年从业人员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感染人群。2.湖南省羊养殖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生活及工作中存在不健康的行为习惯,需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的健康宣传教育;羊养殖人员若能掌握较多的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可能越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