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相对于经济而言,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活动则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即“教化”功能。这是人们对文化功能的一般的、传统的认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文化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有经济价值的功能。所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的产业属性应该得到并提。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因此,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六章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文化建设及其相关理论,为下面章节的进一步论述奠定理论性的科学基础。首先对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概念进行理论上的科学界定;其次,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即繁荣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只有经济发展和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文化获得继续发展的平台,使中华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论述了中国社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化产业在经济上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未来发展之路。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包括第二、三章的内容。第二章具体分析在21世纪由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高新科技与高文化联姻;在国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要求,使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第三章主要在上一章分析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文化产业在中国蓬勃兴起,成为文化建设的亮点。具体分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离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意义,指出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条新途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在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第四章内容。首先论述了目前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即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消费环境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建设在可持续道路上的繁荣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外来文化产业的冲击和挑战;二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困难;三是中国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本土局限。如果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西方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就会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意识形态。当我们的文化产品竞争不过外国文化产品时,在丢失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丢失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具有民族气节的价值观念,丧失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怎样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既能适应经济文化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又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第四部分主要是在分析前三部分的基础上,用国际战略和全球化的视野来论述怎样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第五章内容。第五章具体论述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参与中发展中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五部分是预测在可持续道路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文化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产业化,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构建和谐世界,即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统领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二者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第六章具体论述中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指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繁荣文化事业,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只有两轮齐动,传播先进文化,树立国际良好形象,中华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