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化水治疗VX2瘤的疗效及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

来源 :海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臭氧化生理盐水治疗兔VX2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研究瘤内注射臭氧化生理盐水治疗VX2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72只载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经耳缘静脉注射浓度为3%硫酸戊巴比妥钠(0.8-1ml/Kg)麻醉后,于心脏搏动最强处采血3ml,超声检测肿瘤大小,记录肿瘤最大切面的长径(a)及相垂直的短径(b),按公式V=1/2ab2计算肿瘤体积;B超引导下分别予以注射单次2倍肿瘤体积的低温生理盐水(A组)、单次臭氧化生理盐水(B组)、2次臭氧化生理盐水(连续2天,C组)、3次臭氧化生理盐水(连续3天,D组);于术后第4天、8天、12天分别心脏采血3ml,检测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及尿素的变化,并用超声检测肿瘤的大小,计算肿瘤体积及肿瘤生长率。各组各时间节点随机选取6只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15-20ml死亡后,切除肿瘤浸泡于10%福尔马林中。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内细胞凋亡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结果:1、各组各时间节点肿瘤均不同程度增大,臭氧化生理盐水组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且B组效果最佳,于各时间节点B组与A组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第4天时P=0.000,第8天时P=0.003,第12天时P=0.009),而臭氧化生理盐水组之间肿瘤生长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各时间节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及尿素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各时间节点之间肿瘤内细胞凋亡之间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瘤内注射臭氧化生理盐水能够明显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单次瘤内注射似乎优于连续多次注射(未呈现统计学差异)。瘤内注射臭氧化生理盐水对肿瘤内的凋亡情况无影响,因此臭氧化生理盐水可能并不是通过增加肿瘤内的细胞凋亡来减慢肿瘤生长速度的,同时瘤内局部注射臭氧化生理盐水对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影响,因此瘤内注射臭氧化生理盐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方法。  第二部分 臭氧化生理盐水瘤内注射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臭氧化生理盐水VX2瘤内注射对肿瘤内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影响。  方法:经臭氧化生理盐水或者生理盐水治疗后的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用Image proplus 6.0生物医学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相应染色强度即累积吸光度检测,记录单位面积的累积吸光度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结果:1、C组、D组肿瘤内CD3+T淋巴细胞浸润在各时间节点均高于A、B组,但仅在第4天时与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对应的P值依次为0.009,0.03),其余各时间节点及各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第4天时,C组肿瘤内CD4+T细胞浸润高于A、B组,且与A、B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肿瘤内CD4+T细胞浸润亦高于A、B组,但仅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0),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第8天时C组肿瘤内CD4+T细胞浸润高于A、B、D组,但仅与D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第12天时D组肿瘤内CD4+T细胞浸润高于A、B、C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且高于第8天时D组肿瘤内CD4+T淋巴细胞(P=0.012),其余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存在。3、C组肿瘤内CD8+T淋巴细胞浸润在各时间节点高于A、B、D组,第8天时与A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0),第12天时与A、B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肿瘤内CD8+T细胞浸润在各时间节点高于A、B组,但仅在第12天时与A、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及各时间节点内无明显意义。  结论:单次臭氧化生理盐水瘤内注射对肿瘤内浸润性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无明显影响,2次或者3次臭氧化生理盐水瘤内注射在某些时间节点能够增加肿瘤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且以连续2天注射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TSH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并评价其在PTC与良性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