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甘薯天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甘薯天蛾一年能发生四代,野外以蛹于地下越冬,越冬蛹于翌年五月羽化。长沙地区甘薯天蛾第一代幼虫主要集中在寄主植物牵牛花上,第二、三、四代的寄主植物有甘薯、蕹菜和牵牛花。越冬代虫源主要来自寄主植物牵牛花,越冬代幼虫九月底化蛹后进入越冬状态。田间卵量呈阶梯式增长型,第四代的卵量最多。 甘薯天蛾幼虫期共有五个龄期,龄期数稳定。经测定一、二、三、四、五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9625±0.0373mm、1.618±0.079mm、2.815±0.138mm、5.176±0.119mm、9.112±0.458mm;体长分别为2.98~9.28mm、8.72~16.45mm、14.76~24.25mm、22.18~43.32mm和41.31~88.36mm。 甘薯天蛾幼虫对不同饲料有不同的嗜好,最喜欢取食的是甘薯叶,其次是蕹菜叶和牵牛花叶,用这三种饲料饲养甘薯天蛾幼虫,甘薯天蛾能正常地化蛹、羽化、交配、产卵。一、二、三、四、五龄幼虫的取食量(干重)分别为0.0188±0.0209g、0.0339±0.0312g、0.2184±0.0834g、0.5519±0.02481g、4.2339±0.7061g,各龄期的取食量分别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百分比为0.38%、0.68%、2.46%、11.13%和85.39%。幼虫将甘薯叶转化为幼虫虫体的生物转化率为54.566%、转化为蛹的转化率为23.6%、转化为幼虫和蛹蛋白质的转化率分别为25.54%和13.717%。 甘薯天蛾蛹体壁几丁质含量丰富,幼虫化蛹后20分钟、1小时、24小时、7天的几丁质含量分别为0.766%、1.348%、6.745%、13.013%。蛹体壁几丁质形成规律曲线为LnY=0.01408X-3.08062。 经测定甘薯天蛾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五龄幼虫鲜重5.25~11.25g、含水量68.8~71.7%,粗蛋白占干重的44.03~50.35%、脂肪含量占干重的17.8~22.79%。鲜蛹重5.09g,干蛹中粗蛋白和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05%和23.65%。甘薯天蛾虫体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其中Zn的含量最多。 甘薯天蛾雌虫产卵有趋浓绿色习性,卵散产、一般,将卵产在叶背近叶缘处,卵粒椭圆形,长宽分别为1.34±0.06mm和0.882±0.014mm。刚产的卵深蓝色,孵化前浅黄色。 温度影响甘薯天蛾的发育速度,温度高发育速度快,历期短。卵、一、二、三、四、五龄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20.70℃、13.6℃、14.3℃、13.1℃、12.9℃、7.8℃、13.4℃、19.3℃;有效积温分别为45.1、11.2、32.7、32.8、36.6、111.3、252.1、82.1、18.8日度。38℃以上的高温不利于幼虫的存活。20~30℃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明显。温度影响成虫交配和产卵量,适合交配的温度范围为21.2~29.2℃,产卵量与温度的关系为Y=-T~2+55.6T-344.84。,最适产卵温度为27.8℃。甘薯天蛾只交配一次,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为110粒,最高产卵量为665粒。 湿度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明显,但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较大,幼虫适合在80%以下的湿度条件下生活,湿度影响成虫的展翅。 成虫的交配需要一定的空间,在26~28.2℃时,空间越大,交配成功率越高。空间大小不影响成虫的产卵量。 饲养密度对甘薯天蛾的存活率、幼虫体重、蛹重都有一定的有影响,最适饲 养密度为每饲养箱(llocmX50cmX40c)120头。 光照强度影响五龄幼虫的体色,试验中发现了一种未曾报导过的体色。 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人工养殖甘薯天蛾是可行的,甘薯天蛾的确是一种值 得开发利用的资源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