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星际互联网的信息传输路径优化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探索不再局限于月球及火星这些离地球较近的星体,人们开始对太阳系的其它星体进行探测活动。深空探测离不开深空通信的支持。在深空通信中,某些情况下直接链路无法可靠地传输信息,需要进行中继通信,构建中继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了深空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星际互联网就是由一些稳定的、高效的、高容量的中继卫星节点构成的深空网络。它包括长距离基本单元之间的数据链路(直接链路或多跳链路),对空间探测器、宇宙空间站、太空飞船以及行星轨道器等提供导航定位信息、遥测遥控信息,对科学数据进行存储转发。星际互联网的链路具有不连续性、非对称性、长延时等特点造成了研究深空网络的复杂性。针对于此,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深空通信的发展及星际互联网的结构,并论证了选择拉格朗日点作为星际互联网节点的可行性以及确定卫星通信链路的选择标准。星际互联网是一种典型的延迟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ing,DTN)。本文介绍了星际互联网下的连接图路由算法(Contact Graph Routing,CGR)在深空通信中寻找信息传输路径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对应用于静态网络的Dijkstra算法进行改进,并提出了最短时间路径算法和最小能量路径算法。最后,利用卫星仿真软件(Satellite Tool Kit,STK)构建星际互联网场景,并对以拉格朗日点为中继节点的星际互联网进行可见时间和链路距离的仿真。根据仿真数据,分别对连接图路由算法,最短时间路径算法和最小能量路径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及对比,证明了算法优化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随着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对RFID系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基于电磁反向散射原理的远距离RFID系统,识别距离已成为评价其性能的主要依据。因此,本文通过自由空间
随着多媒体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点对点之间的通信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如何使两个客户端在不同的网络间实现稳定,快速连接传输的P2P(peer-to-peer)通信成为热门研
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以含有射频识别芯片的标签为识别对象、无线电波为信息传输载体,具有免接触、无需人操作、识别速度快、识别目标信息可修改等优点。超高频射
脉冲超宽带(Impulse Radio Ultra Wideband,IR-UWB)通信技术通过发送极短脉冲波形来携带信息,无需载波调制,在短距离范围内能实现高数据传输的要求。然而,IR-UWB信号在时域上
扩展频谱通信作为新型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有多址接入、低载获特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现代军事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精确位置信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基础条件之一,而影响系统定位精度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拓扑、测量环境和测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外,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支持大数据量的多媒体业务,必须在有限带宽信道上高速传输数据,由于无线信道传输媒质的不稳定性和噪声的不确定性,一般的纠错码很难达到较高要求的业务质